“走吧。”
宋钟吩咐道:“按照原定计划,你们提前赶在梁国军队前面,先行布置,我去通知各支义军首领,让他们做出安排。”
“是。”
众人答应一声,在古辰的带领下,快速下了山,向既定的位置移动。
宋钟则单独行动,很快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
……
……
三天后,下午。
颍川城外三十里处,古辰独自守在一座山头,山脚下是宽敞的官道。
这里是燕州连接冀州的唯一官道,也是大周镇北军撤退的必经之路。
若不从这里走,就要翻山越岭,走偏僻的小路。
小规模行军当然可以。
可要是大规模行军,特别是有辎重部队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走这条路。
要不然,会被精简的魏军很快追上,从而陷入更大的危机。
经过几天的观察,古辰他们已完全可以判断出,梁国军队正是选择在这里伏击撤退的镇北军。
按距离来算,此地离冀州城更近,梁国军队肯定比镇北军更快到达。
古辰正想着,远处传来清脆的马蹄声。
几名梁国斥候疾驰而来,很快从山下经过。
古辰没有阻拦。
他必须让梁国斥候确定,此地很安全,没有伏兵,梁国大军才能从这里通过。
不止山下有斥候,等会还有斥候上山,查探山上的情况。
只有他自己在这,就是为了应对梁国的斥候。
以他的实力,即便留在山上,也可以轻松躲过斥候的查探。
让几支义军队伍在冀州城外埋伏,正是基于安全的考虑。
毕竟义军人数太多,如果来这里伏击,很难不被梁国斥候发觉。
可要是选择留在冀州城外,结果完全不一样。
那时的梁国军队,是败退回冀州城,在后面有追兵的情况下,很容易放松警惕,甚至只顾得上逃命,根本来不及查探冀州城外的山上。
届时,必将给梁国败军最致命的打击。
以古辰的估计,那几支义军队伍现在应该已经到了冀州城外,正埋伏在那里,等着梁国军队败退。
而他之所以守在山上,是为了观察冀州军队的动向。
他自己留在这,更加安全,不容易被斥候发现。
突然,轻微的声音响起。
梁国斥候来了!
来人实力应该不弱,却依然瞒不过古辰的感官,离得很远,便被古辰轻易发觉行踪。
而他却藏得很好。
此时的他,正藏在山顶的大树上,将整个人跟大树融为一体,没有丝毫气息外泄。
别说来的只是斥候,就算同为先天境强者,也很难发现他。
几名斥候很快来到山上,仔细搜索之后,渐渐远去。
古辰依然藏在树上没下来。
许久之后,山下传来阵阵嘈杂声。
梁国大军终于现出身形,沿着官道由南向北,朝这边走来。
古辰从树上跳下,来到山顶另一侧,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色旗帜,挂在山崖边的树枝上。
鲜红色的旗帜,在随风飘扬。
宋钟等人正藏身于后边的山上,看到清晰的看到飘扬的旗帜。
这是他们事先约定好的信号,预示着梁国斥候已经过去。
而此处,正是古辰他们的伏击地点。
至于别处,则由另外几支神策军,跟他们配合。
他们分散在各处,形成小规模作战,无疑更为灵活。
目的不是为了歼灭梁国大军,而是以骚扰为主。
等到梁国士兵军心大乱,再给他们雷霆一击。
到时候,梁国军队必定溃败。
那才是全歼梁国大军的最好时刻。
对神策军来说,这是一场复仇之战,他们要狠狠地打击敌军,先从梁国军队开始。
下一个,就该轮到魏国大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