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也很严肃,是关于实行新的选官制度用以网罗人才的小型朝会。
科举制是林清源提出的,他又是道家学派的自己人,张良和曹参亦是参与者和知情者,自然是全力声援。
法家学派的巨头张恢如今是九卿之一的廷尉,他本就深受皇恩,这才得以平步青云,且法家学派从来都是拥护皇权的,自然是赞同此事。
再有就是,之前叔孙通在他上任前,往廷尉府里插探子的事,让他得知了,心里自是不爽,牟足了劲儿想招几个自己人用,眼下正是好时机,那他自然不会反对。
在场唯一有异议的,也就是叔孙通了,但他也不敢犯了众怒,只进言,让陛下仔细考虑此事,毕竟,新的选官制度到底如何,还有待考量。
而这个,也被曹参等人以先试点为由堵了回去。
叔孙通见事不可为,也就不再多言,只是小朝会散了之后,他越想越堵得慌,不由得就派人去把好友陆贾找来,并跟他说了此事。
“……什么唯才是举的科举制,依我看,就是他们大肆笼络人心的把戏,你不知道,方才在宣室殿里,张恢对着陛下和丞相那个谄媚的样子啊,简直,简直就是有辱斯文!”
他也不管对不对了,先发泄一番怒气,骂两句对头再说。
“可我倒觉得,这个科举制若是真能实行开来,对国家获得人才,是大有裨益的。”陆贾却说了句中肯的话。
“你怎么帮他们说话?你难道看不出来,这事儿要是真成了,那我们儒家不是最大的获益者吗?难道你就不顾及自己人了吗?”叔孙通皱紧眉头抱怨了一句。
“谁能不顾及自己人和本身的利益呢?我只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陆贾看了他一眼。
“老友,你今日有些失了分寸了。”他这是在提醒他不要意气用事,应当冷静下来,这样才不会着了别人的道。
“我那不是被他们排挤的吗?”叔孙通也郁闷的很。
“你说道家和法家也不相通啊,如何就联合起来得了陛下的青眼呢?”他是真想不明白啊。
“因为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集权,为了陛下,我估摸着,等科举制度顺利实行之后,他们肯定还有后手来解决选拔出来的人才的学派出身问题。”
陆贾不愧是搞外交的一把好手,只凭眼下这点信息就推出了后续,且极度接近真相,也实在不是一般人。
“那我们就这么干看着?”叔孙通摊开手,怎么想都想不出解决办法,一脸无奈道。
“集权,集权有什么好?古代的圣贤君王,哪个不是垂拱而治?也就法家这种离经叛道的存在才会鼓吹什么集权政治。”
“丞相和留侯也是昏了头了,竟被这家伙说动,难道他们都忘了秦朝的前车之鉴了吗?”
他实在愤愤不平的很,吐槽张恢的同时,也顺带捎上了曹参和张良。
“其实集权本身,也未必就全然是错,眼下朝堂上各种声音参差不齐,办起事来,亦是麻烦,倒不如统一于一体,这样于国家的未来,也是有好处的。”
陆贾站在中立的角度评价了一下此事,言辞间可见他是肯定科举制,并倾向于赞同集权的。
“你看你又来了,是,国家的将来要顾,可我们的利益也不能相让啊,不然忙活一场,全为别人做了嫁衣,你让我怎么咽的下这口气?”
叔孙通一甩衣袖,可见是十分不满他的回答。
“咽不下也要咽,你没看出来吗?陛下分明已经和丞相他们达成了一致,今日小朝会不过是试探我们的态度,兼顾拉拢其他朝臣的一场表演罢了。”
“你若真把这表面功夫当了真,那我们儒家才真是没救了呢。”陆贾一针见血指出了重点。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说该怎么办吧。”叔孙通没法子了,只得朝他问策。
“既然已经不能制定规则,那就只好利用规则了,通知我们儒家的学子,尽快赶来长安参加这次科举试点。”
“不管选拔标准是什么,归根到底,是要为国选材的,这些人出来之后,八成就能直接做官。”
“别管去哪儿做官,也不必在意官职大小,眼下能占住一个官位是一个官位,这样以后他们就是有什么后手,我们儒家也不至于孤立无援。”陆贾思虑再三后,提出了这等建议。
“……也只能如此了。”叔孙通听到这儿,良久,叹了一口气后,点了点头。
就在儒家有所动作的时候,法家和道家也在行动起来。
道家是举办者兼推行者,所以根本不用急,反倒是法家巨头张恢,几乎是立刻通知了本学派所有在长安的人士,并要他们往外传播科举考试的消息。
目的也很明确,和儒家一样,尽可能的让自己人占据朝堂的官位,当然,法家学子们的学识也是一等一的,这也是源于对自家弟子实力的自信。
一时之间,整个长安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