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他若是因才能而升官,我佩服还来不及,又哪里会酸他?
林清源并不知道自己的拒绝给窦漪房带来了什么样的转变,他依旧按部就班的过着自己的日子,或是处理朝政,关心民生,或是陪着妻子,享受家庭。
而他对自己的不在意,也使得窦漪房越发兴起了斗志,她派窦长君去替她拉拢朝臣,培植自己的势力。
而窦长君呢,也觉得朝中有人好办事,至少多发展几个自己人,这样也不用事事都由他亲自去办了。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窦长君觉得自己可是国舅,又掌着皇宫内外的侍卫们,这朝中大臣都该给自己面子,所以信心满满的去套近乎。
可大部分臣子却只面上跟他客客气气的,但一提到拉帮结派的事儿却根本不接他的话茬儿。
窦长君忙活了好些天,却一无所获,就算有投奔他的,也多是没什么地位才干,打算攀附他们窦家门楣的无能之辈。
也就是说,他看上的,人家看不上他,贴过来的,他又看不上。
这一来二去,自然也就僵持住了,更是让他颇为丧气,可偏偏这个时候窦漪房又找他问进展如何,没法子,他也只能说了实话。
窦漪房一听亦是恼怒非常,不过她不愧是荣登史书的奇女子,很快就冷静下来,并猜到了其中的缘由。
他们窦家虽说是外戚,可到底是新贵,并无太多底蕴,根基也浅薄,朝堂上老臣们不给面子,那简直再正常不过。
至于科举出身入朝为官的士子们,因为有才学在身,也免不得有股子傲气,不愿攀附权贵也是有的。
更重要的是,通过科举出身,还能留在长安为官的年轻人,大多都是各学派看重的精英,他们的长辈自会提携栽培,也就用不着去求别人。
“听着,哥哥,现在我们要拉拢的,是有真才实学但却没有靠山的人,特别是和儒法两家有瓜葛,但又不受他们重用的那种人。”
“你接下来的目标就是寻找这样的人,并许以高官厚禄,让他们为我所用,明白吗?”
窦漪房从小就跟在林清源身边伺候,偶尔也能听到他对未来大势的把控,儒法两家都被他赞赏过,可见确实不凡。
至于林清源本人所在的道家学派,也就是现在的治国思想,她并没有贸然出手。
一来她没有那么贪心,二来她也知道自己是无法染指道家学派的,至少现在不行。
只要她还想着和林清源重修旧好,就绝不能在治国思想上和对方背道而驰,更不能于朝政上和他对着干,否则必然会引发不好的结果。
而且她自己本身对道家思想也是很推崇的,顺应大势,也是顺应她的心意。
那么寻找别的替代品就是很有必要的了。
“可儒法两家在朝中的势力也不小啊,人家能买咱们的账吗?”窦长君看不透这点,所以对她的命令也很费解。
“所以我才让你去找和他们有瓜葛,但不受他们重用的人啊,你到底有没有认真听我讲话?!”窦漪房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
“那不受重用的拉拢过来有什么用啊。”窦长君还觉得委屈呢。
“他们现在不受重用是因为缺贵人提携,而只要他们答应投奔,那我自然会想办法帮忙,届时我们在朝中也就有人可用了啊。”
眼看他还在犯蠢,窦漪房不得不把话说开了给他。
“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那你早说我不就懂了吗?”窦长君恍然大悟道。
“……”,窦漪房简直不想搭理他。
“说起这样的人,我还真知道一个呢。”可窦长君却突然想起了什么。
“谁?”窦漪房也来了兴趣,不由得追问道。
“袁盎。”窦长君吐出一个名字。
“此人的父亲早些年做过盗贼,后来投奔了陛下的表兄吕禄,吕禄见他也算个人才,便替他洗白了出身,袁盎也就理所当然跟着父亲做了吕禄的家臣。”
“我听人说,袁盎自幼好学,尤其喜欢儒家思想,勤奋苦读,前些年又入了太学,毕业后参加了科举考试,金榜有名,可见其才。”
“可因为他是吕禄的家臣的身份,所以一直不被儒家所接纳,在朝堂上也不受待见,只是个微末小官。”
“据我所知,如今儒家的掌舵者叔孙通大人着重培养的,是一个叫颜异的年轻人。”
“他乃是儒家大贤颜回的十世孙,其父颜产亦是我大汉科考举行以来的第一位状元郎,真可谓是底蕴深厚,家学渊源。”
“有如此良才美玉在前,也怪不得儒家瞧不上袁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