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仙侠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52章 第 52 章 二合一(悲痛、再出发)……

第52章 第 52 章 二合一(悲痛、再出发)……(2 / 2)

那时候她还小,去乡下参加爷爷的葬礼,整整折腾了一个多星期。

她们一家灵堂前跪了好几天,尤其他爸,要向所有的来悼唁的人表达感激,还守灵还连着熬夜,生生折磨得瘦了小十斤。

那个时候她还在疑惑,只觉得为什么要搞这些流程性的事情,难道就为了所谓的名声吗?

老人在世的时候,对老人好不就行了吗?

去世后一切都简化就挺好的啊,拉着过去火化了不就行了嘛,毕竟人死魂消,活着的人没必要费那么多钱还费那么多心力,做一些没有意义的t事情。

而此刻,她才感受到长长的停灵、哭灵、守灵过程,接连的跪拜和痛哭,把自己折磨到嗓子都哑了,消瘦不成样子,并不是多余。

实在是遇到这样的事情,亲属们需要时间去接受这个事实,同时也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表达悲痛和思念。

跪拜痛哭的过程,便是一次宣泄的过程,只有宣泄充分了,才能真正释怀然后开始新的生活。

不然像这次张奶奶的葬礼这样匆忙完成,从早到晚一整天就走完了所有程序,的确是没有过多铺张浪费和折磨人,但对于孝子贤孙们而言,心里只会一直觉得空落落的,残留的悲痛没有宣泄,后面时不时会漫出来一些。

此时院子里,看着火光逐渐减小,不仅是汤显祖一大家,其余族人都还是恍惚有些接受不过来的表情。

等三天后,汤大强等人带着一摞通关文牒回来,大家的情绪才渐渐平复。

-

(二)再出发//

三天前,汤大强和汤显通一行人就赶去了郯城,在孟县令的帮助下,很快就办出了通关文牒。

不过再快,还是花了整整三天,对比普通人几个月都办不下来的场景,算是加速了。

哪怕相对于现代办理护照的时间,也算是短的了。

更别说,他们带回来的还整整有三十张通关文牒。

原来是因为人数太多,必须得分批出去,免得被卡。

并且孟县令他们最好分了时间段,伪装成商队的样子,因为文牒上写的出关理由是去南方经商买粮。

汤小米拿到一张通关文牒观察起来,把手中小册子样式的文牒,和历史中的样式做着对比。

她记得当年看过论文,说是在唐朝以前,通关文牒大都是汉朝时候苏武出使匈奴的样式,是一种竖着的节牌。

而唐以后,逐渐才演化成西游记中唐僧拿着的那种度牒样式,由纸质制成,形状为长方形,上面印有各种图案和文字,也就是她手中现在这种样子。

翻开,只见上面写着持牒人的姓名、籍贯、身份等信息,她拿着的这张上面正是用繁体字写着汤显通的个人信息。

另外上面还写着持牒人的目的和行程,只说是下邳派出去经商买粮的队伍,并且说明了一行有四十人左右。

此外,上面还写着持牒人的担保人和担保书,正是孟县令,最后则是盖有郯城官府的印章。

这些信息都是为了保证持牒人的身份真实性和行程合法性,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官方的管理和服务。

所以他们这次出关,就得伪装成商队的样子。

不过只要大致上过得去即可,其余的还是要靠钱和关系打点。

孟县令那边会去帮忙打点,他们则是按照文牒上的写法尽量做好样子。

进了院子,只感觉到一股沉重且悲痛的氛围。

着急一问,才知道是张奶奶去世了。

出行众人自然一阵震惊,没想到才出去三天,就发生这样的事。

不过又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感觉,实在是张奶奶常年身体都不太好的样子,前面路上还病了好几次。

因此汤大强对汤显祖几兄弟安慰一番后,就赶紧准备带着族人们去关口那边了。

东南边的出关口在良城的最南边,他们得赶紧出发去良城。

而朱大户一家几天前就已经提前过去了,哪怕汤显通给他们同步了大梁黄河一线失守的消息,他还是无法下定决心一起离开,于是先行去良城找自己叔叔去了,想先去那边看看情况,交代了他们过去就去县城左边的某处某处找自己。

良城位于下邳城的南边,陆路也差不多是六十多里,众人按照之前的速度走快点,四五天便能到。

这次强制所有老人都坐了马车,并且在一队护卫队的护送下,提前过去良城那边安顿好,避免过于奔波和劳累。

其余人则是轻装上阵,赶紧走路出发。

出了门,众人不禁转头回望这个住了好几天的宅子,心中很多不舍。

虽然偏僻,虽然破败,却给大家提供了短暂的庇护和安宁。

原本还以为能在邳州安置下来,没想到竟然还要走,且一走就要走出去大梁,还不知道归宿在哪里,心中又不禁升起许多茫然和彷徨。

回顾不舍一番后,大家才在前面领队的带领下,大踏步继续出发。

汤甜甜和汤欢欢姐妹俩,走在汤小米身边。

她们的心情更加复杂,亲奶奶就在这里去世的,心中更是多一些难舍难分之情。

不过奶奶的骨灰已经装好带着了,相信她会去天上,然后保佑大家。

一时,姐妹两的手牵得更紧了。

果然,如预期的,四五天之后众人就赶到了良城。

有孟县令的打招呼,守城官没有多为难他们,稍微查了查行李和路引,就让他们进去了城内。

提前过去的人已经找好了院子,依旧是城边上一个破败的旧宅子,和几天前刚离开的下邳城的宅子类似,是典型的三进大四合院。

大家熟练地走了角门进去,并且利落地分好了男女房间,以及排好各房住哪个屋,然后便又麻利地在院子中间做起饭来。

实在是一回生,二回熟,这出门在外,经历过一次二次三次的,大家都熟练起来。

朱大户一家也在这内城中,不过他们一家还在犹豫。

他叔叔早就收到信知道他们要来,已经做好了一些安排,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温暖,一时就更加不想动弹了。

等汤氏这边第一批伪装成商队的人已经顺利出了关,他们还没有要跟着一起去的意思。

反而是朱大虎、朱大龙两兄弟经常过来院子这边玩,他们刚来,这边还没有熟人,反而是和汤承言、汤承诺两兄弟熟悉一些,时不时过来说说话。

听说他们要继续走,两兄弟一时羡慕,只觉得出了大梁,外面天大地大,肯定很多新奇的。

另一时又有些同情,实在是赶路的滋味不好受,而他们一族竟然还要赶。

可见就是这两兄弟,也一时一个想法,处在纠结徘徊之中,更别说朱大户了,近日已经被自己叔叔带着看了好几处田地,显然已经在考察了,准备落地安家了。

等汤氏族人出去了十二批队伍后,已经是四天后了。

他们谨慎起见,一天只出去三批一百人左右,且男女老少混杂着,只说是一个族的一起出去经商的。

被打点了的守城官刻意放水之下,没有引起驻守将军的注意,就顺利出去了一半人了。

而这时,良城传来了加税的消息。

没等老百姓们反应过来,官府就组织了官兵,逐个村下去催缴了。

到如今,秋粮已经吃掉不少,剩下的粮食都是算着勉强才能吃到夏收的。

现如今竟然一次性要提前征收五成的夏税,还要征银钱,实在是太狠了,逼得老百姓不得不卖口粮了。

一时整个良城到处都是卖粮的,粮价顺势又降了半成,这税可就将近六成了,百姓们顿时苦不堪言。

同时,自从秋种后10月份下了一场大雨后,这天可一直都还没下雨。

方便了汤氏一族出行的同时,却给春种的百姓们带来了更为致命的打击。

之前秋种都是靠着灌溉种下了,现如今春种难道也要肩挑手提吗?众人不由得擡头望天,恳求老天爷可怜可怜大家。

春种都还没种下去,竟然就要交税,实在是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操作。

要是春旱了,地种不下去,家里的存粮已经交税交完了,那可真的是要活活饿死了啊!

可老天不知道忙什么去了,显然没有听到大家的祈祷,汤氏最后几批人即将出关离开之时,还都没有下了雨来。

原本兴致勃勃跟着叔叔考察的朱大户,一时有些意兴阑珊起来,实在是税又高,年成又不好,买了地租人种,怕不是要亏本,一时就止住了,打算看看情况再说。

而这时,紧跟着又传来了征兵的命令。

允许用银钱买免征名额,但是价格比之前汤氏预计的竟然都还要贵,足足要三十两。

明明知道北方战争年年失利,把男人儿子送去,显然就是送死的啊,哪里有人敢去。

可是免征名额又这么贵,实在是卖儿卖女都凑不齐啊,一时全县上下都是各种哀嚎遍野,叹这世道太艰难。

而这时,徐州那边,又传来了下属沛县被土匪攻城的消息。

据说城里很多大户都被一抢而空,还杀死了不少人,甚至有灭门的。

朱大户不由得一阵后怕,实在是不敢想自己要是没有凭着直觉带着家里人提前跑路,此时灭门的说t不定就是自己了。

朱夫人更是后背全是汗,庆幸老头子没有听自己的回去县城里。

朱大户结合着最近征税、征兵、土匪、北方黄河失守的消息,不禁咬了咬牙,决定再赌一把。

他还有直觉,觉得应该要去再赌一把。

因此连忙又收拾了东西,从叔叔家弄来一辆马车,仅带着两个儿子、老婆子和珍珠四个人,又去赶正在出关的汤大强等人去了。

而提前了几天出关的汤氏族人们,对于后面发生的事情都不知道。

出了关口,则赶紧向淮河道赶去,约定了在南边一个古渡口的位置汇合,然后便想办法坐船一路南下去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