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仙侠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102章 第 102 章 二合一

第102章 第 102 章 二合一(1 / 2)

第102章第102章二合一

(一)守住初心//

徐温作为朝廷重臣,动一下整个南吴都要晃几晃。

他要真过来金陵这边,无论养病也好,还是避开争斗漩涡也好,抑或有别的目的也罢。

总之要动身,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虽说比不得清朝皇帝下江南的阵仗,但也差不多了。

根据陶秋菊的打听,他要动身,最快也要到明年开春之后了。

所以众人心态上,就没有那么着急了。

陶秋菊只交待了管事,带着一队人专门去修葺徐宅。

就位于县衙东边不远处,正对着王宫旧址的最大的那一座,足足五进的院子,。

当初暴雨为了护住流民,被陶秋菊大胆拿来借用了。

被拥挤在其中的流民弄得有些凌乱,好在后面专门和徐温提了一句,他不甚在意。

反而很高兴自己的新宅子,能够发挥这种作用。

毕竟当初暴雨之下,大家都知道入住的可是丞相大人的宅子,心中均是感念不已的。

只是现在,自然还需要把房子恢复原样。

甚至按照陶秋菊的设计,还需要重新做一些新的改动布置,让人到时候可以住得舒适安逸。

至于安保这些问题,自有徐家私兵那边去筹划负责。

其它的,陶秋菊则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忙活了。

不管怎样,总是要赶在开春前,把城建做得差不多,到时候给徐温一个出乎意料的金陵城才好。

所以顾不得天气越来越冷,四处的工地加速开动中。

而陶秋菊,更是少回去定淮门那边,吃住基本上都是在县衙完成。

吃是在县衙的小厨房完成,牛大厨尽职尽责绞尽脑汁做好吃的,让她颇为满意。

而住则是住在县衙后宅的一个单独院子里,走路去办公区就是几分钟的事情。

并且这处院子有好几间正房,足够汤小米带着小弟弟,以及汤大强带着三个大儿子偶尔过来一家人一起小聚。

其实她们家现在房产不少,定淮门那边他们一家有挺大一座宅子,在南城更是有两个四合院,但没有人去住。

而日常办公,就在县衙前厅二堂里,小徐县令公房的隔壁。

按照她的要求,房间陈设很简单。

只靠窗摆了一张很大的办公桌,上面堆满了各种册子,方便她随时翻阅。

另外就是前面有一排座椅,方便找过来的管事们坐着说事。

她没有那个癖好,即看着别人站着说话,而自己坐着。

一般都是她坐在靠窗的办公桌前,而前来汇报或请示的管事们,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大家相对平等地开展对话。

这样的方式,让双方都舒服,还为她积累了更多好感。

因为其余地方,不说跪着,总归是要一直站着的。

不过这些细节,陶秋菊倒是没想太多。

她做事,还是个人风格非常明显,那就是极度务实。

可以说,她现在基本算是在县衙里扎根了。

标准的后宅和前厅两点一线,一心投入到忙碌中去。

有什么比明明到了五十多岁,还能重新恢复年轻时候的精力更爽的事情嘛。

陶秋菊表示没有。

忙碌已经成为她的日常状态,但忙碌背后的收获也是颇丰。

至少她现在算是在金陵城站稳了脚跟,无论是县官们,还是

不仅是因为徐温给了她任命,对于她这种空降的,没有几把刷子,只凭着一纸任命,根本无法推动局面展开。

她能站稳,更在于她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她能够带着金陵城以及众人发展得更好。

首先,她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具备清晰的目标和远见卓识,能够为金陵城的快速发展指明方向。

毕竟很多事情大家是想都不敢想,或者压根儿想都想不到,比如浩大的港t口工程、下水道工程和安居工程等。

这些却都被陶秋菊提了出来,还推动了执行落地,不得不让人折服。

另外,她还善于激励和鼓舞下属众人,有效地分配资源,激发大家的潜力,使大家在工作中充满动力和热情,共同朝着目标努力。

其实对于诸位县官和管事们,跟了徐家多年,基本上经济条件都还可以。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了。

再往上追求的,就是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陶秋菊给他们营造了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以及具有归属感的共事氛围,并让他们感受到了尊重,以及有发展前景的未来。

再加上徐温和徐知诰背后的支持,他们自然都会踏实听命行事。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努力,陶秋菊成功地打造了一个高效、和谐的团队。

使金陵城的发展更加顺利,也为她个人赢得了信任和支持。

不过她心里知道,她的背后还是徐家,她需要避免有一天因为功高震主而被收拾。

毕竟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少,金陵说到底还是徐家的金陵,她只不过是一个高级代理人罢了。

而她暂时还没有取而代之的野心,所以不想在这方面留下隐患。

因此她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实现既能掌握有指挥权和话语权,却又不能让徐家感受到威胁,中间的平衡要处理好。

所以她自从站稳脚跟后,就开始尽量弱化自己在外界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除了上层的这些人,普通老百姓大都不知道她,而都只知道县衙以及小徐县令的主要原因。

尽管好几个站在陶秋菊这边的管事,都为她所不值。

但陶秋菊自己知道,她不需要这种虚名,毕竟她又没有想自己上位。

自己上位去做老大,听上去是很爽。

但真的要做到,不说断情绝爱吧,但总归是要牺牲很多很多的。

尤其对于她这样毫无根底的出身而言,必须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汤氏族人她要全部利用起来,甚至几个孩子都要拿出去利用。

毕竟只有姻亲关系搞起来,才能巩固各种政治同盟关系。

她其实并不想走到那一步,太麻烦太复杂,并且会牺牲掉很多。

她有野心,但不至于那么大。

她从始至终所想的,无非是抱紧徐家,或者说抱紧徐知诰的大腿,有能力可以护住族人和家人就行了。

不至于为了一味的往上爬,而忘了初心。

所以面对

事事仍然会与小徐县令细细商量,手把手带着他成长,俨然一副可以随时把整个金陵城放手给他的姿态。

感动得小徐县令恨不得跪地认老师,因为哪怕是当年他们族里私塾的老师,都没有这么耐心教导过他。

他写回去的家信中,自然把这些种种都详细说了。

让徐家人看了,不由得更加满意。

当初徐温愿意用陶秋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从始至终这种姿态,不用担心有朝一日她会霸占着权力不放。

对于有功之人,上位者通常是又恨又爱的。

爱自然是因为创下不俗功绩,恨则自然是因为很容易功高震主。

对于这种属下,往往处理起来还很麻烦。

稍微处理不当,就容易让其他下属感觉到唇亡齿寒,失去了人心,而如果放任则会威胁自己的地位。

徐温自己就是靠着功高而上位的,自然就更加忌惮这样的人。

因此他哪怕用徐知诰,都是提防着的,让严可求、徐玠等重要谋士作牵制。

所以陶秋菊这种姿态,很合他意。

而陶秋菊则暂时还不用担心用完就被扔,实在是她清楚未来真正的赢家是徐知诰。

现在霸占再多权力,到时候徐知诰上位,不还是要重新分割,何必呢。

还不如现在就做老实样,积累在圈子里的好名声,私底下为徐知诰行一些方便卖一些好,到时候自然没人能撼动。

刚好,徐知诰现阶段给的吩咐,还只是要求她做好金陵城建。

因为徐知诰自己,现在都还没有生出那份野心来。

不得不说,在汤小米一家的蝴蝶效应之下,历史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

比如徐知诰提前上了战场,比如金陵城建加速推进。

再比如水泥出现在这个时代,以及水力磨坊在金陵附近得到大规模普及,这些都是变化。

但是很多事情,却又没有发生改变。

比如徐温,终究还是要来金陵城养病。

“历史上,徐温也以养病为由来到金陵,留下徐知询独掌扬州,现在不过是提前了两年。”汤小米回忆道。

“他就不怕徐知询走了他大儿子的老路,在离开父亲的庇护后,被其他大臣干掉吗?”汤大强不禁疑惑道。

毕竟徐温的大儿子徐知训,就是因为独掌扬州,惹了事被老将朱谨当场击杀。

汤大强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表示有些不理解,怎么可以再把亲身儿子单独置身险地。

陶秋菊倒是理解他的做法,不是他冷酷无情,而是爱之深责之切。

“徐知询今后想要继承整个徐家,他必须单独立起来,不然的话不仅徐家内部的人不会同意他,外面的人更是会如狼似虎撕了他。”陶秋菊道。

如此一说,汤小米便明白了,“就和老鹰一样,把小鹰推出巢xue,是为了让小鹰更快地学会飞翔和生存技能。”

“以此可见,徐温确实是个老谋深算的,他把自己抽离斗争漩涡,让徐知询去独挡一面。”陶秋菊点点头说道,“如果能够锻炼出来,今后徐家就后继有人了,如果没有锻炼出来,他估计也留了后手能够保住徐知询的命。”

“看来徐温还是对徐知询抱有厚望。”汤大强感叹道。

那自然,毕竟是亲儿子。

“徐知诰那边怎么样?”汤小米问道。

“汤显通的信里说,徐知诰果然是能力强,过去把润州治理得很好,很受当地各方的支持推崇。”陶秋菊说道。

这一结果不出人意外,徐知诰确实是个能快速收获别人好感的人。

到现在,历史走向,有一些改变了,有一些又没改变。

那最后的结局会不会变呢?

他们暂时都还无法推断,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了,只能静观其变。

秉持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边走边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