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仙侠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112章 第 112 章 一更

第112章 第 112 章 一更(2 / 2)

一家三个劳动力的话,一天挣到一百二十文,攒个一半六十文不在话下。

一个月就能攒将近二两,只要攒五个月就能凑够买房子的钱。

到时候第三批应该能建出来了吧,大家不禁翘首以盼起来。

因为县衙可是承诺了,开春了就马上开建第三批。

这第三批还是挨着前两批的位置,把那一片剩下的五佰亩,计划全部拿来建廉房。

所以这第三批,可是规划得整整两千座t,一座住一家六口的话,可就能继续容纳一万多人了。

陶秋菊的手笔大得很,毕竟她的目标,可是要实现所有人都住有所居。

而南城门这边的第二批四合院,等开春了她也会同步修建起来。

她倒是不想直接卖地皮,卖给别人建的话,总是对质量不放心。

索性她手上的劳动力足够多,就都自己这边操心建好了卖房。

有了这些打算,哪怕到了深冬,这全城的施工都没有停。

现在不好挖地基,那就做地面上的清理。

得把所有人都调动起来,才能实现以工代赈的目的。

转眼,时间就到了年底除夕,全城再次放假一天。

随着又来了好多批流民,全城的人数愈发多了,这一天过节的气氛,要比冬至的时候还热闹。

南城集市,已经往东边又扩大了一倍的面积。

店铺和摊位多了一倍,但还是被挤得水泄不通。

好不容易得了闲的金陵城人,可谓是倾巢出动,肩上扛着小的,手上牵着大的,乐呵呵的出门上街去转悠。

各种小摊子前面,围满了人。

尤其卖麻糖、糖葫芦、麻花、酥糖等甜嘴小东西的摊子,更是热闹无比,被大大小小的孩子团团围住。

过年嘛,小孩子肯定是最开心的。

不仅家里大人有闲陪自己,更是大人们往往都要比平常更舍得几分。

如此热闹,以至于城外的港口船来船往没有停歇。

全是外地听了消息过来做生意的,拉着一船一船的东西,过来这边搞展销。

在陶秋菊的影响下,小徐县令如今对商业可以说非常重视。

对于所来的摊贩,一律非常欢迎。

只收了固定一次的摊位费,其余的便再没有什么道路费、入城费等等杂项。

另外又把城内治安维护得特别好,以至于来这里做生意的大小商人,都赞不绝口。

口口相传之下,越来越多商人往金陵这边涌来。

而金陵城的东西,也卖出去不少。

最大头的,自然要数汤小米那边的药丸。

感冒灵总算是在扬州那边打开市场了,感谢章大明等人跑断腿说破嘴。

当初满满的库存,都已经送了好几船去扬州那边去了,换回来的则是白花花的银钱。

而章家族人,眼见此情况,又分头去了别的州郡开拓市场去了。

大有一千万袋都不是问题的姿态,只让汤小米全力生产。

另外就是六味地黄丸,也是声名鹊起。

章家换回来的药材,又再次投入生产之中。

生产出来的六味地黄丸,又换回来更多的药材原料,然后又生产出来更多六味地黄丸。

以至于现在汤小米的制药工坊,已经分了两处,一处专门生产感冒灵,另一处专门生产六味地黄丸。

而里面的女工人数,已经有一百二增长到了二百人。

这二百人的工钱,每五日结算一次。

她们拿到钱,就能去买粮买东西,这些钱又再次流入市场。

如此,整个金陵城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渐被盘活。

而汤大强那边的水泥工坊,终于是两个巨型的水力磨坊都建好了。

水泥生产的必要工序,即“两磨”,都可以通过水力磨坊来完成了。

而另外两道必要工序,即“两烧”,则是在边上建了巨大的高炉。

整个水泥工坊,已经可以运转起来了。

每日的生产量,已经颇为喜人了。

只是现在除了金陵,其余各州郡的施工都停了下来。

所以新生产出来的这些水泥粉,都只是用麻袋装好,等开春了再往外面卖。

随着越来越多大小商人来金陵城,他们见识过水泥地面的神奇,对水泥这物可是好奇不已。

相信在他们的大力推广下,明年将能又有一船一船的水泥拉出去,成为金陵城的另外一个拳头产品。

那处吸纳的劳动力更是多,因为水泥生产更是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两个磨坊全部运转起来的话,得整整两千人才能配合。

可见现在汤大强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正的大阵仗。

至于其它产业,比如养鸭子,以及芋头工坊,都还在筹备之中。

小清凉山下,汤氏族人已经清理出来好大一片沼泽。

鸭棚都搭建好了,沼泽四周也都围好了,只等天气暖和后就可以引入鸭苗了。

而狮子山那边,更是清理出大大小小若干个沼泽,准备全部种了野芋头。

除了这些之外,城内百姓自发搞起来的营生,也是无数。

各种店铺,纷纷冒了出来,大碗饭、大碗茶简直是走几步就能有一家。

在挣钱的激励下,所有人都绞尽脑汁琢磨经营方法和菜谱,竟然搞出很多让汤小米都不由得眼前一亮的做法。

不得不说,人的能力是无穷无尽的。

关键在于有好的环境和好的制度,让所有人能够各展所长。

能做到这一点的,显然就是一个好时代了。

而就在这种热闹氛围中,整个除夕很快就过去了。

除夕一过,天气就一日一日暖和了起来。

城外港口越来越繁华,北边虽然更加乱了,但是做生意的,还依然在频繁往那边去送货物。

趁乱发战争财的不少,其中很多都要在金陵补给,新修的港口可是发挥了大作用,给金陵城带来了众多的生意。

以至于城内的经济,没有因为节日的过去而冷淡下来,反而越来越热闹了。

距离徐温过来的日子越来越近,陶秋菊加紧做着这一阶段的收尾工作,同时不断打磨自己手中的下一步建设方案。

她心目中修好的金陵城,绝不仅仅在于基础设施。

而是在基础设施之上,还需要搭建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

她想要有一天,至少在金陵城,能够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而要实现这些,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她需要继续争取徐温的支持和放权。

这些都要基于徐温对上一阶段建设和经营成果满意的基础上,所以她加紧准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