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1 / 2)

第75章

弘曕带着侄子出门,到圆明园门口时一个侄子的队伍就扩充到了三个侄子。

永琏和永璧刚才躲在他们家大哥后面,等人出来后立刻现身表示他们也想出去溜达。

好兄弟有福同享,外面那么热闹,大家一起出门更热闹,小叔一定舍不得不带他们俩。

靠谱的小叔当然不会拒绝侄子们的请求,跟着叔伯兄弟们身后混久了,今年已经不需要有人带着才能出门,只要天气好,他自己就能带人到处转悠。

俗称:街溜子。

就很不正经。

但是很快乐。

正不正经不重要,快乐就够了。

永璜永琏永璧都到了抽条的年纪,开始抽条后个头猛窜,看的倒霉小叔羡慕的不要不要的,恨不得一觉醒来就长成身高八尺。

梦里什么都有,他还没到年纪,现在想什么都白搭。

俩哥哥的个头都不低,他这些年好吃好喝营养均衡,现在只是年纪小,等他长大了肯定比俩哥哥都高。

待会儿出去就再加一顿饭。

几个小家伙带上侍卫风风火火出去,出门就奔着最热闹的方向而去。

京城最繁华的街在正阳门外,俗称前门大街,海上贸易开放之后,前门大街各家铺子新鲜玩意儿叠出,天南海北的东西都能在这儿找到。

京城有洋人开的铺子,里面专卖西洋的物件儿,新鲜是够新鲜,就是价格高。

那些西洋人的目标不是普通人,只和皇亲国戚做生意,对普通人的态度自然称不上好。

他们大清的商人开的铺子就不一样了,开铺子讲究笑脸迎人,只要不是和钱过不去就不会主动把客人往外赶。

买不买无所谓,主要赚个人气儿。

前门大街是京城最繁华的地方,本身就汇集了天南海北的东西,大清的行商能出海贸易之后,这边的新鲜玩意儿比西洋人开的铺子多多了,一下子就把那几家眼高于顶的西洋店铺给冲击的没了生意。

毕竟审美口味什么的还是自己人最了解自己人,有些东西在海外平平无奇或者无人在意,没准儿就能戳中他们的喜好,西洋商人不会带他们觉得没有利润的商品,大清的行商会啊。

外国人懂什么审美,好东西还得他们自己人过去挑才行。

京城是大清的心脏,全天下的权贵几乎都集中在这小小一座城中,海上贸易放开之后来京城置地开铺子的商人越来越多,这下外城想不扩建都不行。

这几年官道修的多,实打实的利益官府和商人都能看到,那些商人为了往来间的速度更快甚至愿意争先恐后的捐钱来修路,忙的工部上下连个歇息的时间都没有。

工匠劳力拿钱干活不相干了直接辞工,工部的官员就那么多,今天不干明天也得干,只要朝廷不增派人手,拖延到什么时候活儿都是他们干。

按照惯例他们也不是不能拖延,朝廷办事底下人不能催是惯例,毕竟越催越慢,懂事儿的都知道该怎么办。

架不住这事儿不光加点的干活。

往好处想,好歹俸禄和赏赐加起来对得起他们的辛苦。

钱足够,人手足够,城池的扩建速度快的超乎人的想象。

弘曕以为以现在的条件来算,扩建京城那么大的工程得干个十几二十年才能干完,但是看现在的速度,最多三年大体就能完成。

恍恍惚惚.jpg

书上写的满人刚入关继承前朝的京城后光修修补补就补了十四年才勉强修补完,新建城池的工作量比修补旧城大多了,怎么可能那么快完成?

然后他就被侄子们拉着科普说历史上隋唐长安城从开建到结束只花了十个月的时间,甚至不到一年,他们这建城速度还是慢的呢。

只能说又长见识了。

那么大的长安城,从开建到结束只花了十个月,这得耗费多少人力才能这么干?

仔细想想,他们现在的人口比隋唐时多多了,能分出更多人来干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建起一座城很正常。

基建狂魔初见雏形,嗯,很牛逼。

扩建出来的地方都是朝廷的,有房有地的怎么着都亏不着他们,房子还没盖出来完已经卖的七七八八。

怎么说呢,幸好这年头没有烂尾楼。

还有就是,不管哪个年代有钱人都很多。

马车到前门大街外面就得停下来,里面人太多,马车进去不方便,不如直接走着进去。

永璧是个小话痨,走路也堵不上他的嘴,仗着自己口才好消息灵通小嘴叭叭叭从来没停过,“幺叔你知道吗,那些传教士好像察觉到了危机,最近一有机会就往宫里送东西,生怕他们没有利用价值后被赶出大清。”

永璜补充道,“汗阿玛被他们找烦了,他们现在已经转移目标去给玛嬷送东西了。”

永琏撇撇嘴,“本来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结果都是他们自认为的好东西。”

仨侄子一人一句开始吐槽,显然都看不上西洋传教士最近送上来的东西。

他们自己有更好的,何必去看传教士献宝,别以为他们看不出那些传教士的意思,不就是觉得他们大清什么都没有,什么东西都是西洋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