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学校
第二天,宋知时跟顾淮坐着大巴车来到了海淀区。
遗憾的是,他俩在海淀区逛了一圈都没有找到可以出租的房子。
这年头的四合院大多都是公家单位办公室,偶有闲置也是分配给国营单位的员工居住,私人出租的房子非常稀少,无奈之下宋知时只好暂时在招待所租了一间房子,等之后找到包食宿的工作他再搬走。
因为他属于长租,价格比别人那种出差过来住个两三天的便宜,一个月才十块钱的租金。
宋知时爽快地付了房租,这点钱对他而言只是毛毛雨。
只是他没想到七十年代海淀区的房子就已经变得炙手可热起来。
宋知时暗下决心,等改革开放了,可得好好囤几套房子,最好是四合院那种。
租完房子,两人拎着行李步行前往学校。
还没靠近华清大学,就已经可以看见路边插满的彩色旗帜,头顶上方每隔十米都要挂一个“热烈欢迎工农兵新学员”的标语。
马路早已堵塞,大批穿着军绿色工装的大学生们提着行李热情洋溢地奔赴属于他们的校园生活,偌大的学校里处处热闹非凡,洋溢着欢声笑语。
宋知时仔细观察了一番,就顾淮这个年纪,混迹在其中竟也并不算大。
七十年代的华清大学远没有后世看见的那么高大壮丽、窗明几净,甚至称得上有些破败,除了标志性的白色华清园三个大字以外,宋知时是半点无法把它跟以后的华清大学相比。
宋知时和顾淮走得是二校门这条路线。二校门是华清最早的校门,始建于1909年,后校园扩建有了西校门,便有了如今“二校门”的称呼。
两人沿着河边一路走到了近春园。
这近春园原是康熙皇帝熙春园的中心地带,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清朝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工字厅以西部分就称近春园。同时,近春园也是朱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的由来。☆
只是经过这么些年的动乱,除了污浊的湖水以外,哪还有半点荷花的影子。倒是湖中破败的水榭,向人们展现着前朝皇室遗留的辉煌。
华清园内最引人入胜的一处景点莫过于“水木华清”了,它位于工字厅北侧,常被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被称为华清园的“园中之园,据说以前也是可以看到荷花还有假山瀑布的,如今这些都没有了。
再往前走便是华清四大建筑:大礼堂与老图书馆、西体育馆和科学馆,它们是华清建校以来第一批大规模建筑,一直沿用到21世纪的今天。
今天报名的地点就在大礼堂里。
大礼堂通体是红白相间的砖瓦式建筑,具有浓郁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整个建筑下方上圆,庄严雄伟,象征着华清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的精神,它建成时曾是国内高校中最大的礼堂,是华清大学的集会中心。☆
70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的学习课程主要是学工、学农、还有学军。因此,所有专业中,文史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是最受欢迎的。华清大学这一期学员中,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和数学系的学生是最多的。
顾淮选择了一个十分偏门的煤矿挖掘专业,它属于矿业工程类专业,算理工科。
宋知时对此十分支持,旁人选择文科大概率是冲着毕业后好进办公室,但他却知道过不了多久,国内的煤矿产业就会兴起,这才是赚大钱的专业。
等到了新世纪,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累积,再转到新能源、计算机、医疗、传媒等新兴行业,当个亿万富翁不在话下。
前世顾淮并没有读大学,仅仅是依靠宋家留下的家产误打误撞成了煤老板,后面竟然也发家致富了,这一点从他留下的遗产可见一斑。
这一世,顾淮有了知识的驱动力,宋知时都无法想象未来的他会有多成功。
“在想什么呢?”顾淮凑到宋知时的耳边轻声询问。
从刚刚开始,他就发现少年一直心不在焉,还时不时伴随着两声傻笑。
“没,没什么。”宋知时耳朵一热,飞快地跳到一边:“你可别离我那么近,咱们现在可是在外头呢!”
这里可没什么结契兄弟的说法,别到时候两人被当成流氓罪抓了起来。
宋知时这一跳不要紧,一不小心撞到了另一个人身上。
“哎呀,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宋知时赶紧跟人道歉。
“没事儿,同志你力气小,撞得俺一点不疼,你没撞疼吧?”
一口山省方言直接把宋知时拉回现实。
宋知时这才擡头打量被他撞到的男人,要知道顾淮已经长得够高了,眼前的青年竟也丝毫不差,他皮肤黝黑长相憨厚,身高直逼一米九,一身的腱子肉,可见也是经常干力气活的,宋知时站在他身边就跟小鸡崽子似的。
现在工农兵大学生上大学的全凭出身,学员中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干部和其他劳动人民家庭的占98%,像宋知时这样的,属于剥削阶级,仅仅占据了0.2%。☆
这98%的学员中,工人又占40%,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占21%,解放军战士有5%,贫下中农占3%,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活学活用毛的思想积极分子”,顾淮就属于工人出身,而眼前的青年大概率属于后者。☆
腱子肉自我介绍道:“俺叫牛大壮,来自山省淄市,今年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