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爷爷(1 / 2)

第167章爷爷

宋知时跟顾淮在房里讨论的时候,凌家先夫妇也聊得热火朝天。

“你说我要不要跟大姐去首都?”

“你想去就去呗。”凌家先轻轻地给女儿盖上被子。

“你知道我不是那个意思。”宋知音咬了咬嘴唇:“我是想咱们一家全都搬到首都去生活。”

“啊?搬去首都生活啊?那也太远了,再说了,孩子们都还小,我不去。”

“为什么不去?”

“这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的,去那过日子干嘛?”

“你是觉得现在过得很好?”

“难道不好吗?你看咱们家在村里的条件,那算得上数一数二了吧,我又在市里最好的报社工作,几个孩子能在文工团学才艺,你平时也可以在家里休息,这日子有什么不好?”

宋知音一阵无语,她这个丈夫什么都好,就是眼界还是低了一些。

凌家先对这个泼辣媳妇也是又爱又怕,只能尽力劝她:“而且咱们都去了,爹、大哥大嫂、弟弟还有侄子们该怎么办?”

宋知音火气上来了:“你跟他们是一家人还是跟我们是一家人?”

凌家先一脸莫名其妙:“那我们当然都是一家人啊。”

宋知音反问他:“难道你觉得咱们会一辈子不分家?你会一辈子跟爹、大哥大嫂生活在一起?还是家华他们不会长大结婚生子?”

宋知音的话一下子倒把凌家先给问住了。

“你是不是觉得一辈子待在报社就心满意足了?”

“当然不是。这不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工作了嘛。你要我去首都,我去了能找到工作吗?工资还够养活你跟孩子们吗?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啊。”

凌家先一番深度剖析,让宋知音不由地软了脾气,两人毕竟结婚多年,彼此也是懂对方的。

“等去了首都,你哪怕再不济,也能找一份能糊口的工作吧。小馨也长大了,首都有很好的幼儿园,可以送她去上学了。”

“一切从头开始哪有那么简单啊?”

眼见丈夫不为所动,宋知音忍不住抛出手里最后一张王牌。

“昨天知时跟我说,让我好好看书复习来着。”

“复习什么?”凌家先果然来了兴趣。

两人都是高中学历,以前也曾对读大学非常向往,奈何工农兵大学生的推荐名额非常少,层层下来到他们这种地方基本就等于零。

宋知音睨了对方一样:“还能复习什么,当然是教材啦。”

凌家先呼吸一窒:“你的意思是,可能会……”

“对。而且那是哪里,那可是首都啊,未来国家发展肯定优先是那块儿。今天大姐还跟我说,想把世安交给家里的保姆,自己出去工作。我……”宋知音顿了顿:“你知道我有多羡慕吗?”

“你也想出去工作?”

“凌家先你还有没有良心了,我为你生了三个孩子,一一拉扯到那么大,眼看小的也可以读书了,你还想让我继续给你做保姆呐?”

说到这里,宋知音不由悲从心来。想她以前好歹也是个千金小姐,嫁到这样的穷乡僻壤,从十指不沾阳春水到现在家务都会,生了三个孩子容颜不在,好不容易有姊妹愿意捞她一把,她要是再不走,可真要一辈子困在这里了。

凌家先被媳妇此举吓得手足无措,这可比她骂人让人害怕多了:“去去去,去还不行吗?你别哭了。”

于是,在宋知音的软硬兼施下,夫妻二人决定了北上的行程。

宋知时顾淮和宋知音等人在扶岐又呆了几天就启程回了首都。

这一回来,大小事儿就没断过。

先是伍崇明的电影重新开机,紧接着周矜白夫妇补办了婚礼,再就是一年一度的劳动节就要到了。

去年因为种种事端,很多节庆都没有办成,所以今年总政歌舞团准备大办一场,四月初就让大家选定节目报上去。

芭蕾舞队选择了芭蕾舞剧《沂蒙颂》。

《沂蒙颂》最早是1973年时,由中央芭蕾舞团首演。后来197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同名舞台艺术片在国内公映。

该舞剧以1947年沂蒙老区的拥军故事为题材,根据小说《红嫂》、京剧《红嫂》改编而成,表现了沂蒙山区的群众英嫂,取乳汁救护伤员的军民鱼水情谊。☆

因为十分符合总政歌舞团为军民服务的政治格调,所以一经上报,上头很快就通过了这一方案。

到了古典舞队这里,就不知道报什么节目了。之前的盘鼓舞、梁祝双人舞都不适合劳动节的主题,临时编舞肯定也来不及了。

到底表演什么节目好呢?

宋知时一路想东想西,漫无目的地踱步去了宋知意那里。

远远的,宋知时就看见门口围了一群人。

这是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

宋知时在人群中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喊了一声:“刘姐,这是在干嘛?”

刘姐转身看见宋知时,满脸喜色是怎么也掩盖不住:“宋同志,你怎么回来啦?我还没来得及跟你说呢,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什么天大的好消息?家门口怎么围了那么多人?”

“你爷爷回来啦,这算不算天大的好消息?”

“什么?我爷爷?”宋知时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变调:“你说我爷爷、我爷爷回来了?”

刘姐既高兴又心疼:“当然啦,这还能有假?来来来,快进来。”

宋知时一边问,一边被刘姐往屋内推。

还没进正厅呢,迎面就走来几个公安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