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高考(2 / 2)

回家以后,顾淮把资料想办法传达了于坤。毕竟明面上的他是不能管这个事情的,而且权限也不够。

宋知时不知道此刻心里到底是什么滋味,哪怕很久之前顾淮就提醒过他,他们身边是有特务的。

可他还是没有办法把特务两个字,跟姚思雨联系在一起。

因为一旦他们两者之间有关联,那姚思雨就是矿难的罪魁祸首。

十几条人命,上百人受伤……

那可是在他重生以后交到的第一个朋友啊……

可朋友又算得了什么?

人家可是连朝夕相处的枕边人都可以下手的、豪无人性的特务啊。

他没对你下手,或许是侥幸、或许是你还没有威胁到他。

“在想什么?”

“我在想思雨的事情。”

不对,兴许人家根本不叫这个名字。

宋知时自嘲一笑,他不知道是想问顾淮还是问自己。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做的?”

“他身体不好是装的?”

“他自杀是假的?”

“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顾淮望着宋知时双眼盈盈,忍不住把人挽在怀里:“很快,真相很快就会水落石出了。”

宋知时本以为爷爷会一病不起,连宋知意都私下偷偷哭了好几回,姐弟俩甚至连后事都准备好了,宋清荣却奇迹般地好了起来,虽然身体亏损严重,但到底是活了下来。

往后的日子里,也不知道宋清荣是不是真的想开了,他每天养花逗鸟,时不时逗弄一下重孙子,宋氏的继承问题仿佛成了过眼云烟,一家人默契地,再也没有再提起。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且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

同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立即恢复高考。

消息传出以后,全国人民都沸腾了。宋知时就在首都,属于第一批得到消息的人。其次才会逐层传递到各省、各市、各乡镇上。

那些下乡的知青,他们本来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有返城的机会了,而现在机会已经摆在他们面前了!

当时广播里一播出,整个首都的文艺圈也炸了。他们中不乏有着高中学历的艺术工作者,从不敢置信,到一遍又一遍地互相确认消息:有人抱头痛哭,有人激动得又蹦又跳,把舞伴抛向空中。

高兴过后,大家立即反应过来,纷纷涌向四周的邮局和商店去发电报和打电话给家人报喜,并让他们寄书来。人多,电话就那么几部,邮局和商店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宋知时也不例外,作为重生者,他清晰地知道,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将迎来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这次高考的报考总人数将达到1160万人。

所以一得到消息,他立刻给远在扶岐的二姐二姐夫打了个电话。

还说什么呢,赶紧开始准备吧!

“知时,你说我们真能填报首都的学校?”

“当然可以,为什么不行啊?”

“可你刚刚说一千多少万人来着?说真的,最近我都没有好好学习,我真怕我考不上。”

事到临头,宋知音反倒是犹豫了。

“我来说,我来说。”凌家先先一步拿到话筒:“知时,我跟你姐再讨论讨论,你也知道,我们还有三个孩子呢。”

宋知时也表示理解:“行啊,反正不急这一时。恢复高考了,以后想考总是能考的。”

“哥,让我跟知时哥说两句呗。”

“你一个小孩子,哪有那么多话要说啊?”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杂乱无章的忙音。

过了一会儿,接电话的人换人了。

“知时哥,是我。”

“家华,你也好好准备高考,这一届虽然竞争很大,但是以你的学习能力,考个大专不是问题。”

七十年代大专的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的,而且宋知时还知道很多学校以后会升级成为大学,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差不多。

“好,知时哥,我会好好努力的。”凌家华在心里默默补充道:你一定要在首都等我!

宋知时想了想,又喊了一声二姐。

“我还在呢。”

宋知音的声音隔着话筒,从千里之外传到宋知时的鼓膜。

“二姐,你还记得苏东坡吗?”

“当然记得。”

“人家是一门三进士,我们说不定可以一门三大学生呢!”

宋知时的话把宋知音逗得开怀大笑。

“行啊,一门三大学生,唉哟,我想都不敢想。”

“想一想有什么,有梦想才会有动力。”

“我们一起好好加油,争取来年首都见!”

高考日子定下来以后,宋知时反倒是没那么急了,给自己重新规划了新的学习计划。跟歌舞团那边也请了长假,专心致志准备考大学。

因为跟他有相同想法的人还不少,大量的舞者流失,导致总政歌舞团一时间几乎停摆。

最后还是团长出面,才把这件事情压下来。

尹朗月速来雷厉风行,得知大家都想考大学,立刻召集了歌舞团所有员工,开了个员工集体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