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仙侠 > 昂首阔步 > 第6章 最强中学的分校(2)

第6章 最强中学的分校(2)(1 / 1)

第6章最强中学的分校(2)

正因为如此,那时候他对体育组长的提议没有任何多虑,秉承着“我是社会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心态,也捎带着有几分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野心,誓要在“分校区百废待兴的处境下不惧艰辛地开拓出一片崭新天地”。

四年过去了,何尚生有了一些总结,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这个分校区果真百废待兴,但这一现象绝不是依靠一名教师、尤其还是一名体育教师就能得以振兴的,他个人的能量之于数千师生面前,实在微不足道。除此之外,体育组长也确实没有骗他,分校区之前没有一名体育老师,自己到来后的的确确成为了体育学科元老,可问题是之后也再没有多出一名体育老师,自己到头来竟成了唯一的体育学科元老。

头两个学期的分校区只有四个高三复读班,课程表上每周每班有两节体育课,但实际上每个班平均每两周才能上一节体育课,毕竟复读班有十分明确的学习任务,那就是为了再战明年的高考。何尚生一人带四个班的体育课不仅游刃有余,甚至还会有一些能量过剩的情况,按照有一次他与本校体育学组吃饭时所言,自己目前在分校区只使用了四点五成的功力。

这话后来被传到了分校教务处领导那里,从那之后,他在教学之余,还被安排了协助宿管查寝及协助保卫处检查走读生的出入证。对于这些额外的工作,他都无怨无悔,可即便工作量增加了,自己仍觉尚有三成功力等待运用。

到了第二年,市一中分校区经过长久的运作,终于正式挂牌成立一所独立的中学,定名为“烈山中学”。师资除了从校本部调剂的现职教师之外,也有相当部分是市一中退休返聘的上一代名师。这几乎可以称之为市一中二梯队的教学资源,立刻成为了这所全新中学响亮的招生招牌。于是,在这所保留了“市一中分校”名声的烈山中学开始招收第一批统招新生时,立刻吸引了许多中考失利却仍寄希望子女能负重再战的家长们的注意。

烈山中学第一批高一学生招满了六个班。何尚生以为他可以发挥十成功力的时候终于到了,不仅立刻同意了将个人档案调到烈山中学,甚至还积极准备了一套体育学科的新教学方案。不过除了调档的事很快有了回应,新教学方案却石沉大海。

他找过教务处副主任几次,副主任单独请他到校本部正门口的大排档吃了一顿本地有名的鱼杂火锅,在闲聊了二两苦荞酒工夫的关于学校未来发展前景的畅想后,这才开始讨论起体育学科新教学方案的事。

“小何啊,你的方案呢,我们这边都看过,也讨论过,前几天跟王校长吃饭时,我们甚至都跟王校长聊起过这件事。我们的看法都很一致,方案很好,思路很清晰,预算也合适,有相当程度的可行性。”副主任一边说着,一边用汤勺搅动了一下鱼杂火锅的锅底,避免食物跟锅底黏在了一块,俨然一副久经岁月的老大哥将生活细节演变成本能习惯的样子。“但你得知道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就像我们刚才聊的,咱们烈山中学是新诞生的学校,虽然有一中分校的背书,但归根结底还得拿成绩来向各个方面做交代。”

何尚生当了十几年的学生,还上了三年的师范高专,现在是一名正式的教师,他当然很是明白只要跟教育有关的,最后都得落到“成绩”两个字上。学生有学生的成绩,教师有教师的成绩,学校有学校的成绩。以前他少不更事,总会吐槽老师、学生乃至家长喜欢将升学率挂在第一位,但后来自己慢慢参透并领悟,“升学率”绝非只是一项刻板的数据,事实上国内外所有顶尖学府明里暗里都在讲升学率,因为这是在向普罗大众解释繁复精密的教育学问时,最为言简意赅且通俗易懂的方式。

“复读班我们就先不说了。今年高一这一届学生,是咱们建校的第一批统招生。咱们学校以后在社会上的定位,全得靠三年后这一届学生的表现了。”副主任舀了一大勺鱼杂放到何尚生碗里,剖心析肝的说道,“你之前在一中本部也实习过,咱们一中的体育教学连续二十年都是全市第一,甚至有几年在省里都能排进前二十。道理你应该都懂,学校成绩越好,掌握的教学资源就越多,有了充足的教学资源,就能拓展更丰富的教学内容。”

“主任您的意思,我明白……”

“你是一个明白人,当然能明白我的意思。小何啊,其实你现在的情况我个人是很羡慕的,校领导给我们这些文化课老师布置的任务可不轻松。体育这块不是说不重要,只能说目前还不是时候。等咱们学校打出了名声,吸纳了更多资源,那时候就该到你大展拳脚了。”

“主任您的意思,我明白……”

“明白就好啊。哦,对了,有个事我先提前透露给你,也是这周刚跟上面开完会做出的决定,下周大例会上才会做正式宣布。之前你不是一直在问体育教学归组的事情嘛,校领导这边已经决定成立新的教学小组,将体育、美术和音乐三科归在一起,暂时先由音乐的孟老师来担任组长。”

这个消息在当时给何尚生带来了喜忧参半情绪,因为烈山中学的美术、音乐两科跟体育一样,都仅仅各有一名老师而已,这样的建组总有一种边缘学科抱团取暖的错觉。

从本市历年高考特长生升学统计来看,美术类特长生一直排在第一,音乐生和体育生轮流倒数第一,之所以用“倒数第一”而非“第二第三”来形容,是因为此二类特长生每年都是在“有”和“没有”之间做指数变动。按照副主任最开始所言,学校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是确保第一批统招生能在三年之后的高考战场上取得好成绩,那么即便是在边缘学科的体美音学组里,体育学科能为学校所做贡献的比重都属于垫底。

那是何尚生第一次产生了怀疑,但在副主任的开导和酒精活络气血的双重作用下,他很快将这份怀疑转化成了遗憾。早在步出师范高专的校门之前,他就从许多先一步实习归来的学长前辈们那里,听闻并受教了一些校门之外的生存之道,等到自己真的走进社会后,那些深埋在潜意识里的“预警种子”,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一种心理防卫机制。

比如,前辈们总喜欢教导后辈们要理解这个社会是密布荆棘、四伏险恶的,但凡欲速能达的一定是不怀好意的,同时还会引经据典许多“真人真事”来证明这一点,要求你要么身怀愚公移山之志,要么精通《孙子兵法》之精髓,当然能够做到两者兼有那就最好不过,否则必会尸骨无存。说来好笑,所有“过来人”都将“社会”渲染的如此可怕,倒头来又还逼着你必须胸有宏图伟业、砥砺前行,就仿佛但凡是一个四肢健全的人类,就必定具备挥剑斩蛇、谕檄中原的潜力一样!

当然,对于何尚生而言,他能接受“现在还不是时候”的最主要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上述那些心理防卫机制。最关键的一点,是他现在还很年轻,手里仍然掌握着大把时间,客观条件是允许自己现阶段去慢慢沉淀、积累和等待的。

哪里知道,这一沉淀,竟然又是一个三年过去了。

烈山中学第一届统招生完成了一轮高考战场的血战,取得了不难看却也不好拿上台面的成绩,捎带手还回收了一批残兵败将,加入到了学校的老本行复读班。不过,学校还是循序渐进的完成了高一到高三全部班级的建设,规模日渐宏大。

而与此同时,何尚生内心惊疑的程度也成功与学校发展的规模达成了同步。如今的烈山中学高一到高三一共有十九个班,教务处已经陆续开始按照年级来划分各新的教学小组,唯独体美音学组犹如贞洁烈女一般毫无改变。他与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凭着三人之力,肩负起全校三个年级体美音的课程,而有意思的是,这“肩负”不仅没有压力,甚至依然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用在协助学校处理其他校务。

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何尚生联系到了一中本部之前带他实习的体育学组组长,如今体育组长已经退居二线,按照惯例调到德育处做一些指导性工作,安安稳稳准备一年后的正式退休。他请这位老组长在本部校门口的小排档,吃了一顿加入了麻辣小龙虾的改良版鱼杂火锅,饱经迷茫的自己连啤酒盖都没打开,便一股脑的开始倾诉个人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