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1 / 2)

第144章

公孙寅德从大理寺出来时看见一个穿着棉袄的小孩儿朝他挥手。

此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梁上的烛灯散发出微弱的光芒,那个穿得像个蹴鞠一样孩子就站在官署大门的对面,一只手拿着比他小臂还长的糖葫芦,咿咿呀呀地朝他打招呼。

大理寺坐落在义宁坊的正中央,周围全是大大小小的官署,来这条街上的,除了朝廷官员,鲜少有百姓,而今夜,却能见着许多三两结伴的百姓还有几处卖小物什的摊位。

看见那孩子头顶上卖桃符的摊位,公孙这才想起今日是元首节。

他走下台阶,从怀里掏出几枚铜板,一边拿在手里颠着一边朝那孩子走过去,那孩子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嘴上沾着糖葫芦渣滓,鼻子上还挂着冻出来的鼻涕泡,他把手上的铜板塞进了孩子另一只手里,站在旁边的女摊主想必这孩子的母亲,见了这幕不好意思极了,立马就想把钱还回去,“官老爷使不得,这钱草民不能要……”

公孙摆了摆手,“当孩子压岁钱。”

说完他便在摊位面前挑起桃符来,那联上的字说不上游云惊龙入木三分,却也笔酣墨饱,透着女子的纤细与柔情。

“好字。”

女摊主腼腆道:“草民不才,家父生前是应天书院的夫子,写得一手好字,草民不及家父半分……”

他摇摇头,淡笑道:“内人生前也画得一手好画。”

公孙与女摊主聊了片刻便告辞了,临走时摊主送了他一副桃符,他拿着用油纸卷起来的桃符走到一旁的马车前,他对车夫说了几句话,后者便感激地朝他行了个礼,牵着马车离开了。

公孙寅德住的地方就在义宁坊的南面,回家的途中要经过桐子街,这条街虽比不上云宁街的人声鼎沸,却也是比往日热闹了许多,一些眼熟的商户的伙计在店口见着他都同他打招呼,街口的围墙下还有技伶喷着火龙,周围全是叫好声。

他擡头看着被烛火映上一层暖光的夜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今年年末比往年忙碌许多,除去摄政王交代给他的事,大理寺今年的案件总算赶在元首来临前全部复审完毕,剩下的还未侦破的大案要案,例如一些达官显贵的公子小姐失踪案与凶杀案还未找到凶手的,也只有推到明年。

街上人潮涌动,鞭炮声此起彼伏,他独自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却只觉得安宁,都说太京城时福泽之地,即便这三年来各地天灾频发,太京却从未被簸箕,从来都是繁华的景象,一如他十七年前第一次踏进的这片土地。

细细想来,已过去这么多年。

寒香死了这么多年,那个胸有抱负,踌躇满志的自己也死去了这么多年。

回到家中已是亥时,公孙寅德在门前遇见了隔壁宅院商贾阮氏的小姐,阮小姐同她的丫鬟一道也逛完夜市回来,她见人拿着一卷香烛,心下了然,轻声道:“公孙大人请节哀。”

女子细声细语,相貌秀丽,性格温婉,他谢过之后便跨进了门中,可他刚往里走了几步便慢慢停住了脚步,低头看向地面。

因公务繁杂他常年居于官署,于是这朝廷赏赐的宅院时常空置,也没有雇佣人,只有每半月会有小厮上门清扫,而今日是元首,清扫的小厮白日里已经来过,可眼下这本该一尘不染的地上却有清晰的脚印。

脚印不止一处,往书房的方向延伸,公孙寅德轻轻地放下手中的香烛和桃符,走向书房,推开门后立刻闪到了一侧。

房里没有传来任何响动,除了远处传来的鞭炮与吵闹声,整个宅院安静得要命,公孙寅德背靠着打开的房门,深吸一口气,大声道:“阁下既然来了,就别藏了吧,大过年的,有什么不能当面说。”

话落,院子里又重归于寂静,片刻后,书房里传来一个落地的声音,接着便响起脚步声,等这脚步声靠近门口时,公孙一个闪身到门前,五指成爪袭了过去。

出招被意料之中的接下,另一只手很快便又挥拳而去,他的出拳速度极快,拳与拳之间几乎没有间隔,对方被他逼得直往后退,等到前方发出一声闷哼,公孙寅德便跳起来一个重踢把人踢飞到了墙上。

屋外的月光只照到了门口,公孙背着手站在那一方月光里,眼睛眯起一个弧度。

落在地上的人捂着腹部慢慢地站了起来,发丝因为他的动作倾泻到了胸前,对方擡起头,眼前赫然出现一张妖孽的脸。

站在门口的人见到来人后,缓缓地扯出一个笑容,“我当是谁家的小偷,”他双手拱起,朝前方行了一个礼,“原来是扶大人。”

起身后他接着道:“大人现在可是刑部的逃犯,上官大人的头号通缉对象,您说您是自己去刑部自首,还是与鄙人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