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悬疑推理 > 次元入侵现实 > 第2608章 大明风华

第2608章 大明风华(2 / 2)

大明风华世界的朱高煦,可不是什么憨憨,相反,他只是让人看起来像个憨憨,心里却比谁都清醒。

他不但清醒,能力同样也不错,只可惜在这方面依旧被自家大哥朱高炽给镇压了。

站在后世人角度,都是儿子,争夺家产罢了,哪怕老大,其优势虽有,却也十分有限。

可在古代世界则不然,这一差别,绝大多数时候,真就是有如鸿沟。

你说朱棣就真没有想过将自己的皇位传给朱高煦?

大概率是有的,且还不少。

这里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真就是朱高炽这个朱胖胖身体原因。

古代人的三高概念虽还没有被清洗的定论,却也不是连概念都没有。

朱高炽还真就是其中典型,因肥胖而引起的三高,后来还因此出现了并发症。

以至于朱高炽登上皇位了,也只能做个十月,连传位给自家儿子之时的最后一面都未曾做到。

对这一状况,朱棣难道就没有推测过?

他身体多好,自家好大儿身体多差,他能没有概念吗?

朱棣心里头甚至于都想过自家这个好大儿很可能会走在自己前面吧!

将自己好不同意打下的江山社稷交给这样的好大儿,能放心吗?

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对朱高煦说出‘世子多疾,汝当自勉之’这样的言语,非常合理好不好!

这可不是为了给朱高煦画饼,一定是现实之中的朱棣各种考虑之后的感叹。

只是后来朱高煦也没有料到朱瞻基会如此快速进入朱棣法眼,将皇太孙这一位置死死焊在自己p股之下。

朱瞻基的出现,让朱棣对自家好大儿有了另一个期待,那就是哪怕自家好大儿真寿元不多,好大孙也能很好的将大明帝国给扛起来!

再说了,这不是还有他朱棣带在身边培养吗!

当然,这里头还有一点是朱棣也十分乐意看到的,那就是法统继承的顺顺畅畅。

他自己就是依靠藩王造反上位的,他可不想自己的后代也各种效仿,变成大唐时期皇位争夺那般血腥和残酷。

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朱棣每一次远征漠北之时,都很乐意将监国之权交给自家好大儿的最重要原因。

朱棣能不知道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自家好大儿和朝中文武百官关系越高越好?

能不知道自家好大儿一定会趁着自己监国之时,提拔自己看好的嫡系?

朱棣对此可谓一清二楚,甚至于朱高炽任何一个提拔小动作,他都能寻找出来,当真他不乐意的话,哪怕你朱高炽做了,也能被否下来。

但他依旧默许了,同样也是在给朱高炽一个最好的答案,等于告诉朱高炽,这个位置我很愿意给你,可你也要争夺气啊,不要让自己也和你大伯那般,年纪轻轻就赛手人寰,否则你老爹我可真要考虑其他了。

这还真就是朱棣的心思,倘若朱高炽死在朱棣之前,那时候的朱瞻基年纪也不高,在朝中威望根本无法建立的话,朱棣还真就很可能会考虑朱高煦。

毕竟他也不想自家儿子和孙子再次复制一次他的奉天靖难。

朱高炽也确实争气,哪怕身体不好,挺也要挺到朱棣死后才爆发,比朱棣就迟了十个月而已。

可就这么点时间,也足够让江山社稷传承安稳度过了。

只是,朱棣和朱高炽都不知道哪怕这份传承安稳,依旧给后来者埋下了不少隐患。

朱瞻基是顺利即位了,可也因此让内阁权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不要以为大臣们最愿意让朱瞻基即位,最愿意站在他一方,自身就没有诉求了,可能吗?

这么好的机会,这些个大臣们倘若不懂得从老朱家身死敲上一笔,那才有鬼了。

大明帝国文官集团崛起的起点,还真就必须从朱高炽身上出现,又因为这一场继承拉扯之中,使得朱瞻基对内阁多多少少出现无法全面掌控的局面。

这也为何朱瞻基要搞出给宫内太监们读书识字的真正缘由。

有些事,作为后来者,或者或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总认为当时的聪明人怎会做出如此傻叉的选择,可倘若你自己变成了当事人,你就会发现这或许真就是最好的选择,甚至于很难是唯一选择。

作为一个皇帝,你真正能够信任的人又有几个?

那些个整日里对你恭恭敬敬的臣子们,哪一个心中没有自己的诉求?又有几个是真正对你忠心耿耿的?

天下的权力,你倘若仔细去研究的话,就会发现从来都是固定大小的。

你将其多抓在自己手中多一些,其他人就一定少一些。

换做皇帝,就是你的权力大一些,臣子们的权力就一定少一些,也就是你的话更加管用,反之,你就发现自己虽贵为皇帝,可真正的号令从来出不了眼前的紫禁城!

在这个时候,你还真没有撕破脸皮的可能,因为规则之中的争斗,千百年来都是如此,也是所有人君臣文武们默许的。

你可以想方设法搞出其他人来分润臣子们手中的权力,哪怕拉拢臣子之中的某些人,使得臣子内部形成各种平衡。

可这样的做法同样艰难,特别是当臣子从皇帝手中争夺权力之时,他们本就是一体的,更不可能背叛了。

于是,你就会发现那些个古代皇帝们明明很清楚宦官同样是问题,却不得不用。

明明看到了前面几个朝代都出现了宦官问题,自己依旧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你会发现这些很可能在未来出问题的宦官们,确实就是皇帝手中最好使用猎狗,也确实最容易将之扶起来,让他们去与朝堂们的大臣们相互撕咬,最好能够形成一个微妙的平衡。

朱瞻基在这方面确实做得还不错,只可惜他死得太早了;

而他的儿子朱祁镇上位之时,却根本在这方面没有多少概念。

再之后,自然是土木堡之变,将大明帝国几代积累给彻底葬送干净。

你会发现这实际上真就很难给出自己的解答,哪怕后世,那些个被保姆养大的孩子,相比于自己的母亲,一度还更亲近自己的保姆呢!

人性人心哪里不是这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