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李定国也在朱敏澄的要求下被一道旨意从江西调至了他的手下,李定国这人的确名不虚传,虽然是降将,可他的能力却极其卓越,朱敏澄见过李定国后和他聊了许久,并坦率地告诉他未来外封一事,李定国对此毫无准备,但听完朱敏澄的话后他敏锐知道这对于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作为降将的李定国这几年过的并不如意,虽然他的军衔和军职都不算低,可朝廷却始终没让他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无论是在高杰手下任职,还是后来调任江西,李定国都没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尤其是前不久大明平定辽东的大战,得知前线的战况后,李定国心中不由得心生向往,更为自己没有参与这场战争深深遗憾。
但他心里也清楚,自己和高杰虽都是降将,可实际上却有着极大不同。高杰是主动投靠大明,而且还是高迎祥天下的时候拉着一支义军投了大明。
再加上高杰投靠大明后很快就搭上了王荣和孙传庭的关系,可以说高杰上面有人,这些人甚至能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有这样的雄厚背景,高杰自然会被重用,再加上高杰在平定流寇和内乱中的良好表现,更证明了他对大明的忠诚,所以能当上总兵并封爵是理所当然的。
可李定国却不一样,他跟着张献忠投降的时候张献忠已差不多快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了,说白了他们的投降是局势所迫,为了自保做出的选择。出发点不同,投降的时机和当初的局势也不同,而且他们上面也没什么人,自然前途大不如高杰。
就连张献忠本人现在也只是在总参议部担任虚职,更何况李定国呢李定国在跟着张献忠投降后暂时归高杰部下,并在灭掉罗汝才一战中立下功劳,得了游击将军的军职,他的前途也是极其有限的。
所以李定国清楚的知道以自己的出身想在大明出人头地异常困难,或许自己这辈子能挂上将军衔,当一个参将估计就顶天了。但没想到宋王朱敏澄不知从哪里听说了自己的名字,并通过朝廷调令把自己调至他的麾下,李定国一开始还以为自己未来只能给一个大明藩王看家护院,成为藩王的下属指挥使呢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一个安排。
有本事的人都不甘寂寞,李定国有本事么答案是当然有,要不然他也不会被张献忠如此看重并收为义子了。而且在张献忠的四个义子中,李定国的能力是最强的,事实也是如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怎么甘心在地方当一个普通的军官呢
虽然前往海外有着风险,前途更是未知,但李定国觉得这个险还是可以冒一冒的。
宋王朱敏澄可是当今天子的嫡子,他的身份何其尊贵既然就连他都有意去海外赤手空拳打出一片天地,更何况李定国呢而且在同朱敏澄见过后,李定国发现这位宋王并非想象中的纨绔子弟,不仅礼贤下士,更举止有度,虽然年轻但无论对军事还是政事都有相当的了解,他所缺乏的仅仅只是经验罢了,更重要的一点,外封海外还是朱敏澄主动要求的,这更足以证明他对此事的决断和勇气了。
在这样一位王爷手下,前往海外未尝不能建功立业做出一番成就来。李定国没多考虑,欣然就同意了朱敏澄的邀请,表示愿意担任他的王府护卫指挥使,负责军队的一应事务。
在辽东挑选八旗精锐的时候,李定国就展现出了他的手段和能力,不仅为朱敏澄挑选出了最精悍也最适合的精锐部队,同时也把这些桀骜不驯的八旗精锐治得服服帖帖,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基本掌控住了这支新组建的军队。
在朱敏澄返回京师的时候,李定国暂时留在了辽东,继续操练这支军队。按照计划,等三月末的时候,朱敏澄会先从山东出海,然后渡海抵达辽东,接上李定国和整编完成的军队然后前往新大陆。现在离着这个时间已经没多久了,给他们留下的时间也不多了。
相比朱敏澄的意气风发和对海外的向往,在皇宫的另一处,朱由检看着面前自己的朱慈炤,神色有些凝重。
“你真的要去”朱由检问道。
“孩儿早就想好了,既然做出了选择,孩儿绝不后悔!”少年长的很快,两年前的朱慈炤还是一个半大的孩子,如今的朱慈炤却已有了英气勃发的样子。
在决定外封去海外之后,这两年中朱慈炤就有意锻炼身体,每日里打熬筋骨,学习武艺。对此朱慎锥得知后非但没说什么,还选了两个侍卫去教他弓马骑射,在他的努力之下,颇有进展。
因为锻炼的缘故,再加上皇宫中衣食无缺,朱慈炤的个子长的很快,他现在站起来都快比得上朱由检了。而且不仅是武艺方面,就连他原本不怎么感兴趣的读书也一改常态,每日里练武的间隙都会捧着一本书阅读,同时仔细钻研其中的道理。
看着自己这个儿子渐渐成长,和之前大不相同的模样,朱由校心中很是感慨和欣慰,而随着时间的一点点过去,他同样也对朱慈炤的即将离开很是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