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6.29——7.1(2 / 2)

今年亦是如此。

一楼入口处,是两扇厚重的木质双开大门,古色古香。

踏入其中,大厅挑高足有三层楼的高度,顶部的白织灯呈环形整齐排列,将地面的灰白色水磨石照的发亮。墙壁统一呈现淡蓝色,木质柜台为洁净的白,色调一致,显得档次不俗。

抬头望去,正中央悬挂着一面醒目鲜红锦旗——「为人民服务」。

一楼主要售卖日用百货,再往深处走,是食品区,室内空气里的稻香村糕点味道尤其浓郁。

胡舒兰经过这一片区时,随口对孟呦呦说道:“等我们买好衣服下来,再到这里称一点稻香村的板栗酥回去,你爸爸就馋这一口。”

孟呦呦轻轻点头,下意识附和一句:“好呀”。却又蓦地想起还在南榆镇的时候,她和他相拥躺在床上畅想着以后。他向她打听她家里人的喜好,心里琢磨着过两天和她一起回首都登门拜访的时候,要买些什么东西,希望能送得称心如意。

她一一跟他讲着,她爸爸喜欢吃稻香村的板栗酥,她妈妈喜欢听外文的黑胶唱片,她姥姥喜欢丝绸料子的衣服和丝巾……

那时候啊,谁都不会不耐烦,讲的人滔滔不绝,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听的人聚精会神,好像也都记到了心里去。

曾经无比甜蜜的一个个瞬间,到了如今,都成了裹了蜜糖的砒霜。比不能忘更深刻的是不能想,比不能想更折磨人的是不敢想。

二楼是服装鞋帽区,入目一片花花绿绿,色彩鲜艳,款式新颖。

首都的姑娘们走在时尚的前沿,与她俩擦肩而过的摩登女郎们,有烫着一头大波浪卷的,也有染成亚麻棕的,甚至还有染成大红色的。

情侣们会自然而然地牵手逛街,夏季衣物轻薄,露胳膊露大腿如同家常便饭。而且她刚刚还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身上穿的一套短袖运动衣,上面印着的是阿迪的图标。

讲真的,这对孟呦呦的认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虽说孟呦呦来到首都也有三个多月了,但她几乎每天两点一线,单位内有着装礼仪要求,又才刚入夏不久。

而今天,她算是真正领悟到了什么叫做一个城市领先了一个时代的潮流。

首都是改革开放的春风最先吹拂到的地方,在这里新思潮、新商品、新事物如潮水般涌入。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缘故,人们接受新事物的渠道也更多,每每电视杂志上出现了什么时髦款式,那么距离人们穿到身上走在首都的街头也就不远了。

她在西南边境的那座小城待了半年,走到街上遇到的人们大多灰布蓝衣,色调单一,穿着风格也保守,更别说要在人群中找到一对有半分肢体接触的男女,简直难如登天。

这种割裂感,像是用两把钥匙打开了不同世界的大门,犹如李鸿章当年身穿黄马褂、头戴红缨帽、脚蹬白布鞋、拖着一头长辫,恍然间闯入1896年的美国纽约,西装革履的绅士们,剪一头利落短发、皮鞋锃亮、夹着皮质公文包步履匆匆地从他身边经过,满街都是林立的钢铁森林,他仰头望着那缓缓自动升降的电梯——古老与现代、闭塞与繁华,落后与先进,保守与开放,巨大的经济、思想、习惯、文化的差异轰然相撞,让人误以为是时空发生了错位,实际上这就是如假包换的同一时代。

胡舒兰摇了摇闺女的胳膊,“呦呦”。孟呦呦这才缓过神来,立马道:“什么?”

“我说”,胡舒兰指了指刚刚从她们身旁走过去的一个年轻女孩的背影,细声对她说:“那个姑娘的发型我瞧着挺好看,栗色的,颜色不突兀,但看着很洋气,卷度也不夸张,不会显得很成熟。

我觉得很适合你,要不等我们买完衣服,我带你去理发店也做一个这样的发型,怎么样?”

孟呦呦没怎么思考,讷讷应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