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仙侠 > 重生1977大时代 > 第929章 高山流水遇知音,大冢敬节的弱点(二合一章)

第929章 高山流水遇知音,大冢敬节的弱点(二合一章)(1 / 2)

“啪啪啪啪……”老胡率先鼓起掌来,招揽了这么多中医师,今天这个中药师让他大开眼界了,这简直就是为产品量身定做的开发专家啊。

方言提出产品要求,他这一会儿的功夫,就给出了解决方案。

简直让老胡惊为天人。

还有比这更快的速度吗?

他这个超前技术储备,一听就是准备了好久的,刚才急救药品研发的适配性,简直就是太高了。

还有他在非洲实战的验证,其非洲经验中发现的植物蜡基质,虽然法国已验证但未商业化,但是他却能快速适配国内产品需求,这体现了他“借力国际资源反哺本土研发”的独特视野,有助力公司开拓海外市场的潜力。

刚才方言果断吸纳曾路泉的举动,比考验他之后再吸纳,虽然时间上没差多久,但是先后顺序一对调,情况就不一样了,这是对曾路泉释放的一个很重要的信号,那就是方言非常信任他的能力。

现在也确实证明了,方言的眼光确实没有错。

方言这边也发现,曾路泉的“即插即用”能力非常罕见,他可以大幅降低沟通与试错成本,他的技术可直接对接生产线,加速产品上市节奏,为公司创造即时现金流。

说的远一点,曾路泉是兼具技术前瞻性、实战经验与国际视野的稀缺人才。

其技术成果能快速转化为市场急需产品,推动公司急救领域建立垄断性优势,同时为中药国际化提供关键支撑,商业价值与战略意义不可估量。

现在方言更加肯定这人如果不被自己人发掘,那后面肯定要被其他国家的人发掘,到时候就是人家手里的一张王牌了。

而且方言吸纳曾路泉,也释放了个重视尖端人才的信号,指不定还能吸引更多被埋没专家加盟。

就比如说曾路泉也是因为贺普仁先进的秘方研究所,他想试试才过来的。

要是真的再来人,那就真是形成的正向循环了。

见到老胡鼓掌,其他人也纷纷鼓掌,大家都看出来,曾路泉是真的有东西的。

金世元的也松了一口气,看来不用自己帮这个师弟出头了。

该说不说,现在国内能够用上曾路泉的地方其实并不多,他手里的这些东西实在有点太超前了。

好多的药厂根本就不需要他这种创新和超前,能够让他发光发热的地方,其实很少很少。

1978年国内的中药行业基本仍以传统炮制工艺为主,药厂普遍依赖上个版本的《药典》制定的既有标准生产。

对这种明显“超前技术”缺乏消化能力,或者说是本能的就抵制这种创新。

就算是曾路泉的《毒性中药定量减毒工艺》结合了非洲麻风病临床数据验证,有他的道理,国内药厂无相关数据积累,也缺乏国际协作渠道,还是难以直接应用。

而且国内急救药品研发需求薄弱,药厂聚焦于常见病药物如感冒药、消炎药。

而曾路泉的技术,就像是方言提出的如舌下速效制剂、鼻腔给药系统针对心脑血管急救场景,就是属于“超前需求”,普通药厂既无研发动力,也缺乏配套生产线。

多数药厂以完成国家生产指标为核心任务,追求“稳定供应”而非“技术突破”。

曾路泉的创新技术需投入资源试错,就比如非洲植物蜡基质的本地化验证,这都是需要投入的,就这么个东西就能难住不少药厂,光是这一项就与这会儿大多数药厂的“保生产”逻辑冲突。

方言公司通过华夏中医研究院的“秘方研究所”与他绑定,形成技术壁垒,是现目前国内少数能保障曾路泉成果价值的平台。

方言和胡道虎组建的团队,是目前国内可以说唯一正正儿八经,正在快速推动中药国际化,且聚焦了急救药品新赛道的公司。

这才与曾路泉的技术方向有高度契合度。

但凡是个普通药厂,根本没有这种战略布局,即使引入曾路泉,他的这些技术也只能被束之高阁。

如果还有什么平台?撇开国籍不谈,金世元只能想到周围华夏文化圈的其他国家,最合适的当然隔壁搞汉方药的小本子。

但是能够在自己国家内发光发热,谁想去国外啊?

其他人这时候也多少想到了这点,唯有方言和胡道虎这个类型的公司,兼具国际视野、急救赛道布局和秘方保护机制的平台,能为曾路泉提供“放光发热”的空间。

“恭喜!恭喜!”

大家对打着方言胡道虎,还有曾路泉说着恭喜。

这句可以是对方言和胡道虎说的,也是对曾路泉说的。

经过刚才的这一番考验下来,曾路泉也在方言面前证明了自己。

同时也是给其他老前辈们展示了自己,自己可不是只能纸上谈兵的人。

是真的有可以落地的宝贵经验和手段的人。

接下来,大家对于曾路泉的加入也算是没有意见了,这位一加入进来,甚至比大多数的人的贡献都要多,至少他现在就已经有可以落地的生产工艺了。

老胡就更是干脆了,说是明天就打算先去试生产看看。

第一个突发心绞痛的舌下速效制剂,只需要国内的现有的技术,就可以把东西生产出来。

马上去试试,是老胡对曾路泉最大的尊重。

只要证明有用,曾路泉就证明他的价值真的是特别高了。

听到老胡说要是去试试,曾路泉也没任何意见,表示自己也可以一起去,顺便还可以调试下生产线。

也就是说,他对药品生产线也有一些经验。

这不由得让人感慨,真是人才啊!

“怎么样,不错吧?”贺普仁在这场考验后,对着方言小声问道。

作为曾路泉的第一介绍人,看到他深受方言和老胡赏识,还获得众人认可,贺普仁也算是发挥了功不可没的关键作用。

方言对着老贺竖起大拇指:

“是个高手,这次多亏你推荐。”

贺普仁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是他自荐,我就只是当个中间人而已。”

现在他反而谦虚起来了。

不过方言却要记得人家的好,毕竟肯定是贺普仁说了好话,人家才能被吸引过来。

所以方言对着老贺说道:

“您还是非常重要的,我和老胡不会忘了你的,以后要是还有这种高手,你也别客气,作为秘方研究所的副所长,你也可以帮忙招揽人手嘛。”

方言是一点都不怕贺普仁招人把自己架空。

因为这种事情就不可能发生。

合作是建立在方言和老胡的跨国公司前提上的。

他们才是公司差异化的核心。

把他们架空了,就是在自毁长城,而且更加重要的时候,方言能够相信这位未来国医大师的人品。

招揽了曾路泉后,方言看了下时间,差不多也该去做午饭了。

和众人说了一声,方言就准备去厨房了。

听到方言要亲自下厨,大家也没和他客气,只要是吃过他做的饭菜的人,都没办法拒绝这个事儿。

只有曾路泉有些不好意思,说着要不他也来帮个忙。

说是在非洲那边,也练了一手厨艺。

方言一听这敢情好啊,新加入的人终于有同样爱好的了。

于是让他一起来。

然后大家看到曾路泉都去了,年轻人们也不好意思呆着了,纷纷都到厨房帮忙。

所以一时间方言家里的厨房就热闹了起来。

其实昨天就已经把食材准备的差不多了,今天的工作就很少了,好多人到了厨房里,询问方言要干什么,方言还真是不太好安排。

只能让他们要么帮忙生个火劈个柴,或者削个土豆山药什么的。

做菜就只给方言,和少数对自己厨艺还没正确认知的人。

就比如楚乔南,他今天看到新加入的曾路泉要露一手,立马表示自己也不能落后,今天也要来一份台湾菜。

就是后世比较有名的三杯鸡。

这个菜其实也是内地这边的传过去的。

相传,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一位江西老婆婆得知他即将被杀,带了一只鸡和一壶酒在狱卒帮助下到狱中探望。

她将鸡切块,在瓦钵中倒上三杯米酒用小火煨制,文天祥吃完这最后一顿饭就义。

狱卒回到江西宁都后,每逢文天祥祭日就用这道菜祭奠他。

后来厨师将三杯酒改成一杯甜酒酿、一杯酱油、一杯猪油,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三杯鸡。

20世纪40年代,随着大量大陆人口迁移到台湾,三杯鸡也被带到台湾,并成为台菜的代表性菜品。

曾路泉做的是湖南的湘菜,就是之前方言在招待军区大院儿谢老的时候,做过的湘西外婆菜。

方言没想到曾路泉还会做湘菜,一问才知道,原来他是湖南人。

他小时候是在湖南出生的,后来才跟着家里人到了京城,然后三十多就去了非洲,活到四十多岁,大半辈子都是在背井离乡的漂泊,唯一能够记得的就是家里的味道。

做法没有方言的正宗,不过各种调料加的很精准,很显然是有很高的抓药手艺在加持,火候就算是烧柴火,也是把控的相当不错。

看的出来,这位在中药学方面是下了苦功夫的。

不愧是能够成为汪逢春关门弟子的人。

从这些小地方就能看出他的天赋。

接下来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同学,比如朱丽娜,雷莲,庞宏,赵中振,他们就稍微来的迟一点,他们就没想到,自己到的到时候,这边的股东大会都开完了,现在已经在准备中午的饭菜了。

不过这几个人也不是股东,只是方言看中他们的潜力,提前拉拢他们,晚点来也对。

要不然来早了,也只能在方言书房里待着。

另外那几个在书房里的人,这会儿已经沉迷在书海里了,主要是几个人掌握的中医知识足够支撑他们阅读方言那些书籍。

现在看了不少东西,都让他们如同醍醐灌顶。

方哥这地方真是个宝藏啊,不愧是孤品珍品的书,其他地方哪能看到啊!

大家都感觉自己找到加入团队最大的宝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