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仙侠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86章 第 86 章 二合一(各有各道、酸笋……

第86章 第 86 章 二合一(各有各道、酸笋……(1 / 2)

第86章第86章二合一(各有各道、酸笋……

(一)各有各道//

对于大家关于能不能卖出去的担心,朱大户倒是不以为意。

反正这铅笔做出来十年八年都放不坏,留着慢慢卖呗。

他现在就是想着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两个儿子都去给汤家忙活了,朱夫人和小珍珠也日日混迹在汤家女人堆里,只留他一个人天天盯着盖房子。

无聊之下,他索性琢磨起来给自己找点事,后面买到了汤大强的铅笔方子,就顺理成章办起来这铅笔工坊。

而上次去了一趟扬州,卖出去了不少,就让他激灵地开始大生产起来,一天便可以产出大半箱子来,这样慢慢可不就堆了整整十箱成品嘛。

毕竟他又不缺那点成本投入钱,一个月才四五十两,还不够他之前随便去酒楼里吃几顿好的。

再说,万一这生意做成了呢。

不得不说这就是有钱人思维,有那个闲心和资本去尝试去玩票,玩着玩着说不定就能做成事业了。

这不,朱大户刚把自己小叔一家安置下来,扬州那边竟然传来信,让他再多送几箱铅笔过去。

原来在他们回来之后,铅笔这种轻便、易于携带、方便书写的工具,竟然快速风靡了整个扬州城。

不仅商人都用这个写写算算,就连后宅的妇人们也都爱上了用它记账。

尽管有文人站出来怒斥这笔登不得大雅之堂,更是痛批这种握笔贴着纸书写的方式粗俗。

不过无论他们怎么说,都阻挡不了铅笔的走俏。

诺大的扬州城,几十万人口,就一千支铅笔,很快就脱销了。

在大家口口相传之下,没买到好奇的人还格外多,现如今但凡去了书铺的人,都会问一句是否有铅笔这种东西。

有人去仿制了出来,却只是简单炭笔,写出来的效果差远了,压根儿没人要。

众人这才意识到这小小一支铅笔,竟然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

四位掌柜一合计,赶紧派了人跟着商船过来,找朱大户再拿一批货。

“要多少?”朱大户问着过来的伙计。

“掌柜们说有多少要多少。”小伙计直说道。

然后朱大户在墙角积压的十小箱,就全被提走了。

伙计临走的时候还交代了他继续生产,后面卖没了会继续来提货。

“收入二百两,纯赚一百五十两,小叔,怎么样,这个营生还不错吧?”朱大户得意道。

“那是你运气好,提前碰到汤家,不然不说这制作配方,就销路你也打不开!”朱小叔人老成精,一眼看清楚背后的真相。

听了这话,朱大户只得收起得意点头承认。

不得不说,他这人是有点运气的。

不过这也得是他会做人,和汤家关系处得非常好。

他之前几次给护镖费都特别积极,后面请了汤家人做工和建房,工钱也都开得很足。

另外这铅笔工坊,他还额外给了汤大强两成的份额。

他本来还想给五成的,是汤大强坚定拒绝了,最终互相让步才达成了两成的。

那时候他主动做这些,可没有预料到能这么快速全卖出去的,纯粹就是为人比较厚道,然后得了好报。

为此合该他挣钱,汤氏家族没有一个人眼红。

尤其汤氏家族近来,无论是做工,还是做饭,还是卖菜,还是修磨坊等等,收入都是快速增长。

族里的继续快速累积起来,比之前预计的还要快。

正所谓是鸡有鸡道,狗有狗道,大家各有其道,忙着各挣各的钱,就不会徒惹争端出来。

看清楚了这一点,朱小叔带着家人们愉快地在此处定居下来,哪怕偏僻荒芜一点,但周围邻居厚道是关键。

另外他算是想通了,损失的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只要人还在,踏踏实实做事就总能挣回来,反正金陵城看上去机会就挺多的。

所以现如今他们家,一边帮着朱大户做事,一边也在琢磨自己家的营生。

而金陵城内,众人都是一边努力干活,一边努力琢磨别的门道,所有人满脑子全是“搞钱”。

实在是建城初期,由于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到处都是机会。

尤其随着陶秋菊手下一项项工程加速推进,这放出来的机会就更加多了。

所有人都忙得转了起来,整个城市的活力直接又上升了好几个度。

让游荡在城中各处的汤小米,不禁觉得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了现代那个著名的搞钱之都。

妥妥的“来了就是金陵人,金陵全是搞钱人!”

这种对金钱的追求并不是贪婪的象征,而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而且金陵人的“搞钱”文化,背后反映t了一种价值观的筛选:如果你来金陵不是为了搞钱,那你又为何来此?

这不,来了的流民们,飞快就融入到了这种氛围之中,一个个卖力干起活来。

只因为管事们说了,活儿干得好的,可以适当减少服役期限。

刚开始他们还只觉得,每日不用提心吊胆,只需要安心干活,无论是家里小孩和老人还是自己,都有人管两餐饱饭,这种日子实在是太好了。

可是随着和周围居民接触,他们的想法已经变了,他们想要做自由民,想要拿工钱!

更别说,陶秋菊还额外搞了一波舆论宣传。

现如今城里的小孩子们,都朗朗念着从陶秋菊处流露出来的宣传标语。

“建筑人,建筑人,我们是辛勤的建筑人,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留下我们的足迹。”

“建筑人,建筑人,我们是勇敢的建筑人,无论风雨多大,我们都坚守在工地。”

“建筑人,建筑人,我们是伟大的建筑人,我们用双手,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如此浅显直白的宣传话,大家都是第一次听到,纷纷新奇不已。

但是听得多了,又不由自主觉得浑身充满力量,建设一座新城市的参与感和自豪感瞬间被拉满。

因此整个城市建设越发火热起来,各处工地的施工进度飞速进展。

而同样,商业也加速发展起来。

南城门边上的小集市,就这些日子里渐渐热闹了不少。

除了之前徐家开的粮食铺子、杂货铺,各种小店和摊子不知不觉多了起来。

原先早上只卖菜这一处还算人多,现在边上逐渐摆出来馄饨摊、汤面摊、大饼摊,也从一早上开始就生意颇好起来。

另外沿街还多了好几家铺子,卖布料、糖果、糕点等等,都是外面运进来的好东西。

一到傍晚下工的时候,这一整条街,就热闹非凡起来,兜里装满了铜板的工人们来往络绎不绝。

或者随便找个地方吃点好吃的,或者买点小玩意儿带回去哄孩子,或者直接带了老人孩子过来的,从街头逛到巷尾,一直热闹到很晚上才停歇。

汤小米看着这些,不禁觉得新奇。

因为,唐朝以来一直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城市的商业活动被限制在白天,晚上则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

直到了宋代,坊市制度才被打破,夜市才开始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夜市多分布在水陆交通线和商业型城镇,如杭州的水次塌坊等地,寄藏都城店铺及客旅物货。

到那个时候,夜市才开始充满了热闹和活力,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出售,如堵冷、亮亮、好服务、好吃、好玩的特点,还有文化夜市、乞巧物、甜品等精彩内容。

然而在现在还处于新建中的金陵城,竟然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夜市雏形。

对于这种现象,陶秋菊这个实际的城市指挥者,自然不会去阻止,她巴不得商业更加发达呢。

古代一直盛行重农抑商思潮,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那是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农业生产才是创造财富和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商业活动则被视为非生产性的职业。

但陶秋菊知道,商业其实是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商业过程中,以金钱为媒介,将个人的利益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从而整体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商业活动还会吸引大量的投资和资源,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繁荣。

随着金陵城内商业的发展,这里就在不断吸引外面的资本和资源进来。

而这些变化,给徐家也带来了诸多好处。

简单一点就是这些商人用的铺子,都是要从徐家手里租。

未来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起来,徐家攥在手上的各种宅子铺子,会源源不断给他家带来收入。

如此就能稍微能弥补一下建设那边的巨大开支了,毕竟徐家再有钱,也不可能无限投入进来。

整个金陵城要运转起来,还是需要靠了自身的内循环。

所以陶秋菊已经开始提前构思整个城市的商业发展和商税征收规划了。

按照她设想的,金陵城不仅要发展,还要规范可持续发展。

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税收,可以不断投入到浩大的城墙和下水道等市政工程中去,才能进一步提升城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那才是把整个城市盘活了,那就不枉费她日日殚精竭虑的筹划了。

只是这些,都还只是她个人的提前构思。

这个世界有站在高处谋划的,自然也有踩在实地上行动的,大家一起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

这不,城内的饭馆,不知不觉又冒出来了几家。

尤其其中还有一家,据说是扬州的酒楼开过来的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