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第92章二合一(暴雨之下、暴雨……
(一)暴雨之下//
炎热的夏季已经快要走到尾声,大地还没盼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
只时不时一点零星的雨点飘落,仿佛是在勉强避免大地彻底干裂,勉强不让河流彻底枯竭。
人们的脸上不禁写满了焦虑和无奈,可直到进入初秋,久旱的天空才终于迎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暴雨。
第一滴雨滴落下,像是天空的泪珠,落在干涸的大地上,发出“嘀嗒”的声音。
接着,雨越下越大,像是打开了闸门,无数的雨滴倾泻而下,打在大地上,溅起一片片水花。
人们欢呼雀跃,在雨中奔跑欢笑,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感激,感谢这场暴雨带来的生机。
可是没高兴多久,他们却又发现上天带来了更大的灾难。
大雨如注,接连下个不停,逐渐将大地淹没。
由于地面干燥已久,过多的水分无法被土壤吸收,在地面上越聚集越多,纷纷流向最近的河流。
在大家眼睁睁的目睹下,城内外的河位越升越高。
众人的目光中不由得带上了绝望,这可真的是上天不给人活路啊!
但是生命总是坚韧的,突如其来的涝灾,总是要站了起来去应对。
小清凉山那边,陈氏等人站在茅草棚下,脸上俱是心疼和焦急之色。
放眼望去,当初辛苦种下去的黄豆,马上就要收割了,竟然就这样被t暴雨压倒。
还有新种下去的第二茬蔬菜,马上就可以成熟收获了,也纷纷被暴雨冲击得七零八落。
更别说边上精心照顾的药材园,更是在暴雨冲刷下一片凌乱。
全族曾为这些庄稼和药材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心血,希望它们能够茁壮成长,为族里带来丰收的喜悦。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她们的努力化为泡影,难怪所有人都心痛不已。
不服输之下,大家拿起工具,趁着雨势减小,纷纷投入到抢救的工作中。
用铁锹和镰刀,小心翼翼地将倒下的庄稼扶起,重新固定在土壤中。
用绳子和竹竿,搭建起简易的支架,保护那些还没有被压倒的庄稼。
但是她们的努力注定徒劳,因为没过多久,雨势又大了起来,且一直下个不停。
望着一次次被扶起来的庄稼,又再次倒下去,众人的心,如同被撕裂一般,痛苦无比。
雨水顺着她们的脸颊滑落,与泪水交融成一片模糊的水域,仿佛在诉说着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忧伤。
众人的哭声逐渐穿透了雨幕,传遍了整个田野。
天地却没有为之动容,大雨依然下个不停。
好一会儿之后,陈氏才抹了一把脸,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哭泣和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坚强地面对现实,才能找到出路。
她大声吆喝道,“赶紧回去棚子里,不要继续淋雨打湿了,鬼知道这雨会下多久,不要继续忙活了,先保住人最重要!”
众人回望田地中倒伏的庄稼和药材,尽管心中万般心疼和不舍,却只得听话回去棚子里。
而没一会儿,族里几个人冒雨从城里赶过来。
“大家赶紧回城,不要继续待在这里了!陶大夫说了,要小心山洪,继续待在这里不安全。”汤显祖大声喊叫道。
众人听到这话,往棚子外面的小河望去,见水位确实越来越高了。
尤其磨坊那边最为明显,大半个水轮,都已经被淹没在了水中。
大家的眼神中不禁又多了几分恐惧,久旱使得土壤变得松散,这要是没留意,很容易滑坡或泥石流,住在山脚下平地这处可就危险了。
幸好陶秋菊提前想到了,还派了人过来提醒。
众人没有犹豫,赶紧收拾了下东西,主要就是带着一些锅碗瓢盆,快速回去城里暂时躲避。
而城里情况,却也不太好。
他们一族住的西北角还行,地势相对较高,暂时还没有淹到。
凌乱的建筑工地上,四面的墙壁都还没有封好,地上全是石头泥土和木料。
前一段时间,在陶秋菊的帮忙下,族里买来了一大批瓦片,紧急都装上去了。
哪怕只装好一小半位置,但好歹有了避雨的地方。
此时外面正在瓢泼大雨,大家分散在各间房子里席地而坐,挤挤挨挨在一起避雨。
往往一间半成品的房子里,要住好几家人。
不过幸好有了这半成品的房子,不然此时估计就都要成为落汤鸡了。
因为不远处空地上的帐篷,此时已经很多都都被冲垮了。
而南城那边,情况更为糟糕。
由于地势较低,秦淮河的水位快速升了起来。
连着五天暴雨之后,河水已经开始向城内倒灌了。
幸好当时花了大功夫修了下水道,哪怕还没修好,但是多少发挥了一些排涝的功能,才不至于整个南城都被淹。
但这大雨要是继续下下去的话,还真不好说。
陶秋菊当机立断,叫上小徐县令,带着众多衙役和徐家私兵,冒着大雨就出了门。
这首先要做的,便是要赶紧去疏通堵塞的河道,不让南城这边的水越聚越多。
大雨中,她扯着嗓子大声安排着。
把人手迅速组织起来,分成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区域。
第一组开始清理河道中的淤堵的杂物和垃圾,用铁锹和铲子,将堵塞物一一清除。
有的地方,甚至不得不派了人下到河床中去,用手清理堆积的泥沙和碎石。
大家的身体都被冰冷的雨水浸湿,早秋的寒意弥漫全身。
在陶秋菊的吆喝声中,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因为他们知道正在做的事情至关重要,是在挽救大家共同的家园。
第二组人员则负责修复破损的河岸和堤坝,使用石块、泥土和麻袋,进一步加固河岸,确保它能够承受巨大的水流冲击。
众人都小心翼翼地铺设石块,用汤大强贡献出来的所有水泥,小心地将石头粘合在一起,以确保河岸的稳定性。
第三组人员则负责疏导水流,纯用人力,将大量的泥土和沙石推向河道的一侧,以增加河道的宽度和深度。
陶秋菊见这边疏通河道步入正轨,又马不停蹄跑去做第二件重要的事情,便是安置灾民。
主要就是前段时间迁过来的流民们,他们大都还在城外搭帐篷,这雨要是继续下下去,他们肯定得遭难。
“赶紧的,每队的管事,把大家伙儿都组织起来,全部进城!”陶秋菊大声吆喝道。
实在是城外的水位已经涨上来了,大家搭帐篷的地方已经有水了,更别说帐篷已经塌了很多。
众多流民不少已经淋成了落汤鸡,在寒雨中瑟瑟发抖。
看了眼前形势,陶秋菊当机立断,带着所有人转移进城。
“人命最重要,东西都不要带了,赶紧进城!”她继续吆喝道,诸多衙役和管事们把她的话层层传下去,一时这一大片都动了起来。
而另一方面,她赶紧交代了小徐县令去把县衙边上的宅子全部清理出来,一个宅子塞五百人进去。
那一片有几十座新宅子,全是修了留给徐家人用的,此时就被陶秋菊拿出来借用了。
小徐县令犹豫了下,实在是那些宅子可都是精修的,处处精细妥善,还新新的,徐家人都还没来得及入住,就这样给流民们糟蹋了嘛?
不过到底慑于陶秋菊凌人的气势,赶紧遵照着去办,麻溜地组织了人手去开宅子大门,免得发生拥挤踩踏。
一时,城外几千人纷纷向城内县衙那处涌去。
各种救援物资,食物、饮水、药品、衣被等,全部被归拢,紧随着流民们身后运了过去。
这些大部分是徐家的存货,小部分是找城中百姓征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