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武侠仙侠 > 全家穿越古代种田逃荒忙 > 第119章 第 119 章 一更

第119章 第 119 章 一更(1 / 2)

第119章第119章一更

这一整个秋冬,金陵城外港口处,运流民的船就没有停歇过。

尤其随着开春天气逐渐暖和,水位上升后水路好走了不少。

这来船的速度更是加快,三五天就能有一船流□□过来。

以至于城外大片的空地上,帐篷从来就没少过。

往往是一批做工日满落户后逐渐搬走,然后新的流民又入住进来。

在这种热闹繁忙的七分钟,截至二月底,金陵城的户籍人口已经将近十万了。

另外还有一万多的新流民,正在积极做工以期恢复自由身正式落户。

这个发展速度,实在是太过于惊人,一年不到就暴涨二十倍。

小徐县令要不是亲自参与了这场浩浩荡荡的流民引入工程,甚至都要觉得是神仙在做法,用的是什么神仙大罗移之类的仙术吧。

哪怕知道不是神仙做法,他此刻翻着厚厚的户籍册子,仍然是觉得有些不真实。

实在是之前只有一本册子,现在足足几十册,上面满满记载着新落户人口的各种情况。

而这些整整十来万人,都是他治下。

再一想到这一点,他不由得心跳又有些加速。

这可都抵得上一个州的人口了,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竟然能辖治这么多人,瞬间有一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快感。

要知道当初徐温之所以会派他来此处,无非就是觉得他经验和处事能力不足,却又是直系可以足够信任,所以才派了他过来做这个吉祥物。

小徐县令心想,“别以为我不知道,好几个堂哥私底下都嘲笑我,说我只管两三千人,算个什么的县令!”

“哼哼,我现在可是管着十万人,说出去都吓他们一跳!”他不由得有些得意。

不过转瞬又开始担心,族里别派了别的人来吧。

到时候取代了自己,那自己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了。

他现在可不是最初那么单纯了,能想明白很多背后的事情。

他们族里,可还是有很多能干之人的,至少都看上去要比他能干。

他一时不禁有些担心徐温会带着他们一起过来,到时候就没他什么事了。

“不过他们看上去再能干又怎么样,还不是没那个机遇亲手把一个几千人的城市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小徐县令暗暗想道,“幸好族长又被事情绊住了,我可得加紧巩固自己的地位了。”

这些心思他自然不会与任何人说,只自己暗暗如此想着。

这是因为有这些心思,他对陶秋菊的话越发看重。

他虽然不是顶聪明的,但还算是会识人用人。

他深知陶秋菊的能力,更知道她对自己的地位没有威胁,所以自然就愿意按照陶秋菊的指示做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陶秋菊上位以来,行事能如此顺畅的原因了。

她自然知道小徐县令暗地里的想法,但是她并不介意。

因为两人的目的一致,都是把金陵城发展好,然后让政策能够延续。

都不希望徐家别的人过来接管,到时候她现在定下的一些发展方向,可就不一定了。

所以两人合作愈发紧密,加速推动金陵城继续发展。

只是城市建设这方面,南城这边已经基本完成得差不多了。

无论是港口、城墙、城门、道路、桥梁、下水道还是河道梳理,都已经全部竣工。

只需得安排一些人做日常运维即可,一时就空出了大量的人手。

现在用人大的,主要是几处盖房子的地方。

南城门边的四合院第二期,以及西城门边的廉房第三期,同步在热火朝天建设中。

现在可没有各种挖掘机、铲车等物,这建房全部得靠人工。

这两处加起来,每日就得不少劳动力。

另外便是北城和王宫旧址那边,也安排了人手正在着手进行清理。

这两处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开发,但是先清理起来总是不会有错的。

其余的,就是后山采矿和木材加工两处用着不少人。

除了被罚来开矿的,还高薪雇佣了不少正经青壮年。

因为现在建房子,对各种石头和木材的需求量极大。

只是哪怕有以上这些地方大量用工,仍然比之前全面城建的时候少多了。

可是整个金陵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情况,更是没有闹到乱了起来的地步。

全部得益于陶秋菊提前布局了农业、商业和工坊业,这三个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人口。

小徐县令等人不由得又是一阵叹服,实在是不敢想象,如果有上千上万的青壮年找不到事情做,那金陵城得乱成什么样。

毕竟手停口停,没事做没有工钱入账,这人心可不就要慌乱嘛。

要是等到这种情况出现,再才开始布局其它产业,就有些来不及了。

其中肯定要好几个月空档,找不到事情做的青壮年们要是聚到一起闹了什么事情,那局面还真的不好控制。

可是现在肯定是闹不起t来了,因为他们早就自发转移到别处去做工了。

比如汤家的做工队,整整二百人,现在都不给县衙做事了,而是去了水泥工坊那边。

-

南城门外往东走二十里,现如今是一个占地宽广的水泥工坊。

里面足足十架几十米高的水力磨坊,全部都建在河流落差巨大的地方。

在水力的冲击下,日夜不停地转动着,把投喂进去的矿石都碾磨成粉。

再经过调配、煅烧和再次粉碎,就能产出一袋袋水泥粉了。

每一个第一次走到这处的人,无不都会受到惊吓,只以为见到什么神迹。

实在是无论工棚还是石磨,都比一般的规模要大几十倍。

几人高的水轮,在流水的冲击下不停在转动。

腰身粗的转轴,带动着巨大的磨盘不停地磨动,发出巨大的磨碎东西的声音,在水流声的掩盖下才不显得那么刺耳。

每当人走近,仰头看去,那种震撼感,可以说是现代工业对纤年之前古代人的冲击了。

而总工程师汤大强,则还在持续改进,利用现有的材料,力争把机械力发挥到极致。

各种精巧的设计,不断推出来,以至于整个磨坊的效率越来越高,每日产出的水泥粉也越来越多。

各种商船,带着两广富人们的定金,前来取货。

排队取货的人,已经快排到几里外了。

因为水泥工坊规定了,按照先来后到给大家发货。

无论多少,都必须遵守统一的排队秩序,典型的卖方市场。

没办法,商人们只得老老实实在工坊外排起对来。

而一些头脑灵活的百姓,看到这处日日人都多,不禁把各种摊子都开到了此处。

不远处就有一个凉茶铺子,还有一个混沌摊和好几个卖饼摊子,在这里做起了小生意,足见水泥工坊生意的火爆。

而工坊里面,则是成百上千忙碌的工人。

在上水力磨坊之前,需要人手预处理,这里就耗费无数人力。

叮铃哐当的砸石头声音,和巨大的水流声、磨盘声,直接响彻这一片,以至于工坊内外的人说话都要靠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