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第144章一更
不过没等徐知询想好措辞送去信,扬州那边就已经乱成一团了。
这天早上的南吴朝堂上,气氛异常紧张,吵声不断,仿佛要将整个大厅都掀翻一般。
两边的官员们互不相让,争论得面红耳赤,情绪激动不已。
每个人都试图用最有力的论据和最犀利的语言来攻击对方,争夺着话语权,并力图说服中立派以及上首的杨吴王支持他们的立场。
其中一方打头阵的就是徐温一派的,他们毫不示弱地站在了最前面。
反对的则主要是另外几位老将军组成的一派,双方的喉舌们争执得不可开交,互相指责对方的观点荒谬、不合逻辑。
这种争吵已经好几天了,显然一时谁也没有说服谁。
直到今天,两边的耐性似乎都要耗尽,争执更为激烈起来,整个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
不过尽管争吵声不断,但朝堂上的秩序并没有完全崩溃。
一些中立的官员们站出来,试图缓和紧张局势,企图通过调解和妥协来解决这场争端。
而这正在争执的事情,正和北方的局势有关。
且说徐温把惹事的儿子送到金陵后,擦干净当初遗留下来的屁股,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实在是扬州这边人多嘴杂,各种有心的有心的可以说是防不胜防,徐知询那个傻小子总是被别人当成枪使。
这下子送走后,其他家人都老老实实的,徐温他自己病一下子好了大半。
再次上t朝成为一言九鼎的大丞相,连带着徐家这一派都更加活跃,一时风头颇盛。
只是这次他们这一派的意见,遭到了强有力的反对。
这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整个南吴地区实际上是由各个合伙势力共同组成的,各家势力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目标。
尽管徐家具有一定的权威和影响力,各方势力暂时还服从徐家的领导。
但当涉及到自身利益的问题时,他们并不会完全盲目地跟随。
尤其是对于一些影响自身利益的决策或提议,各方都会毫不犹豫地表达出反对意见。
这种情况并非是徐家领导能力不足,或者领导力不够强大所导致的。
相反,这正是南吴政治生态的一种体现。
在这个小国家,各个合伙势力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
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而竞争则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因此,这次争执,可以看作是南吴各大势力之间的一种博弈。
反对者并不是完全否定徐家的领导地位,而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反对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利益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徐家需要更加审慎地处理各个势力之间的关系,平衡各方的利益。
需要徐温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政治智慧,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维护自身的领导地位和权威。
同时保持对整个地区的发展大局的把握,以确保南吴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最近位于北方的大梁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根据密探实时来报,大晋国的精锐兵马已经逼近了大梁的都城洛阳,战事一触即发,洛阳的城墙几乎要被攻破,整个国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之中。
这不仅仅是大梁国的危机,对于与其紧邻的南吴国来说,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晋国的兵马如若真的攻破了大梁的都城洛阳,那么南吴国的北部边境将会直接暴露在大晋国的铁蹄之下,这对于南吴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南吴虽然和大晋关系不错,因为有着共同的中间的敌人。南吴与大晋之间的关系虽然相对友好,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共同有中间大梁作为共同的敌人。
然而,随着大晋声势日益壮大,南吴不得不重新审视两国之间的微妙关系。
徐温一派认为,为了确保南吴的安全,有必要加强北部边境的防御力量,以防大晋趁机继续南下侵犯南吴领土。
大晋虽然一直在大胜仗,但是损失也不少,无论是兵源还是粮食,都面临着压力。
如果在大梁境内拿不到足够的回报,自然非常有可能继续挥并南下。
不一定侵占南吴,但是劫掠几场,也会给南吴百姓造成巨大的损失。
百姓的损失倒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容易乱了民心,让整个国家陷入慌乱就不值当了。
尤其对于南吴这样的小国家来说,稳定非常重要,无论是对普通百姓还是势力家族都是如此,那自然要加大北方防卫了。
但是道理看似简单,在场的百官们也都能明白。
然而,加强边防意味着各个家族需要出兵出粮,这让一些家族感到不满。
毕竟,这将会给他们带来不小的负担。
在这场争论中,有人支持徐温的观点,认为这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
而另一些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做法过于激进,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冲突。
一方面,有人认为,面对大晋的强大压力,南吴必须采取措施加强自身防御,以免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忧,过度加强边防会让南吴陷入战争的泥潭,消耗国家的财力和人力。
最近就是在这个问题上,南吴朝廷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