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关键时刻,本应该吴王站出来,审慎权衡各种利弊,做出明智的决策。
但最上首的吴王显然没这个能力,他正百无聊赖地听着百官争执,甚至差点睡着。
面对这种局面,徐温不得不站出来主持大局。
徐温虽然上了年纪,但依旧非常具有政治智慧,并且是一个聪明而果断的人。
眼见好几天过去争执得差不多了,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己主动退让一步,才能为整个局势带来转机。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表示自己这边可以让一步,即只增加原先预计的一半防卫,另外赞成对方提议的外交手段,继续派出使团去大晋。
更为关键的是,增加的防卫他徐家愿意承担一半。
此话一出,百官不由得哑然。
实在是徐温这个姿态着实是大度,让人都颇觉得意外。
要知道他们认识徐温不是一朝一日,深知他是一个锱铢必较的人啊。
一时面对如此让步都不敢接,反而是心里都不由得打鼓,深怕背后有挖着坑等着人跳。
不过到底是他们误会徐温了,这次他还是真的大度。
只是自家这边派去的防卫,他是打算派了养子徐知诰去,刚好在润州治理的战舰,需要拉出去遛一遛了。
又是好一番解说,才打消了众人的顾虑。
在场百官这才确认,徐温确实是在妥协让步。
接下来在徐温的引导下,在徐温的引导下,各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和利益,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
毕竟不可能永远争执下去,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让步,才能达成一个对所有人都有利的解决方案。
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协商,各方最终达成了一致。
最终决定采取徐温所提议的一种折中的方式,一边加大北边的部分防卫,另一边派去使团去大晋用外交手段巩固关系。
倒不是他们没有血气,而是南吴实在小得经不起消耗。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可以说都是精准掌握这一招数,即通过示弱不和北方政权叫板。
但是必要的后手还是要留着的,最后哪怕是跑路也要争取时间不是。
这一决定得到各方支持后,很快就开始行动起来。
使团很快就组建好,备好贵重的礼物和特产,沿着秘密商道向大梁走去。
而远在润州的徐知诰很快也收到命令,要求他手下的战船全部发出向北。
徐知诰在深夜召集了他的谋士们,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围坐在一起,商量着重要的决策。
这个晚上,他们讨论了整个夜晚,不断地权衡利弊,思考着每一个可能的结果。
最终,徐知诰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决定亲自带领军队出征。
这个决定对徐知诰来说,无疑是一次充满风险和机遇的冒险。
他知道,这次出征可能会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和困难。
但他也明白,只有亲自带领军队,才能更好地掌控局势。
徐知诰心中明白,他的战舰还不够成熟,士兵们还不够娴熟,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这让他感到一丝担忧和不安,但他并没有退缩,没有让恐惧左右自己的决策。
他知道,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能迎接更大的成功。
他必须展现出坚定和勇敢的一面,给予手下士兵们信心和动力。
连夜与谋士们一起制定战略,第二天一早就去山里整兵准备出发。
而留在金陵的徐家私兵接到了命令,他们开始进一步加强城市的防御和警戒。
这些私兵们严格遵守命令,不分昼夜地在城墙上巡逻,确保城市的安全。
向来被大梁百官视为弹丸之地的南吴,都有序行动了起来。
然而,庞大的大梁帝国却在这个时候显得异常迟缓。
按理说,大梁应该在这个时候展现出强大的行动力,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并不在乎谁成为皇帝。
在他们看来,无论谁坐在皇位上,他们的生活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但是,对于那些身处上层的人来说,他们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会因为皇位的更叠而受损,所以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是绑架普通人,也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因此上层不断用武力去强制征兵征税,让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一时大梁境内的流民越发多了起来,不断抱着希望向南方涌来。
然而一直存在着引入流民的商船,已经开走了。
原来这边陶秋菊已经下令停止引入流民,实在是再多她没有把握能够养活,只得忍痛停止。
不过整个金陵城的生产和生活没t有因为外面的形势急剧变化而停下来,进入到了闷头发展阶段。